1955年1月,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中的「一江山島戰役」(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中國人民解放軍突然對金門發動砲擊,國軍砲兵部隊全面還擊,兩軍在台灣海峽水面與上空發生激戰,美國與台灣急簽共同防禦條約,間接承諾協防外島,解放軍奪佔台灣數個外島,華府揚言不惜動用核武攻擊中國以保衛台灣,但美國大部分盟邦顯然並不支持……
這不是小說情節或兵棋推演,而是發生在1954年9月至隔年4月之間的「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關鍵字是「九三砲戰」、「大陳島撤退」、「一江山島戰役」、「神諭行動」、「中美大使級會談」……
鑑往知來,值此中美新冷戰(New Cold War)、新圍堵(New Containment)態勢日益突顯,許多分析家研判,如果冷戰升溫為熱戰,「第四次台灣海峽危機」恐怕是最有可能發生的想定之一。兩頭大象打架,草原上的飛禽走獸都無法納涼旁觀,因此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美國的盟邦會如何因應「中美第一戰」危機?
澳洲國立大學(ANU)戰略與防衛研究中心(SDSC)亞洲安全專家亨瑞(Iain D. Henry),日前在美國《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期刊發表專文〈盟邦要求:重探忠誠、可倚賴性與盟邦相互依存性〉(What Allies Want: Reconsidering Loyalty, Reliability, and Alliance Interdependence),藉由剖析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的盟邦互動,探討盟邦體系的三個關鍵概念,並進而推演「第四次台海危機」的可能情況,或許值得台灣各界參考。
亨瑞指出,傳統觀念認為,盟邦關係中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忠誠」。面對戰爭一觸即發的危機,受威脅國家(例如台灣)會強烈期望主要盟邦(例如美國)展現忠誠,進行軍事支援;而美國的其他盟邦也會認為,如果美國不能在此時展現忠誠的「國格」(national character),他日自身有難,華府恐怕也會見死不救,所謂的「盟邦相互依存性」將分崩離析,甚至蕩然無存。
然而揆諸歷史先例與國際現勢,盟邦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各國利益時而一致、時而分歧、時而衝突。面對戰爭危機,有些國家擔心被拋棄(abandonment),有些擔心被拖累(entrapment),因此「帶頭大哥」最重要的「國格」不是忠誠,而是可倚賴性:美國必須兼顧各個盟邦(不是只有受威脅者)的利益,盡可能降低盟邦被拋棄或被拖累的風險。如果美國怠忽職守,其盟邦會設法自救,約束或改變華府的行為。
無論是在哪一個地區,每當衝突爆發、戰雲密布,美國各盟邦的共識往往是避免情勢失控,引發區域性戰爭,甚至玉石俱焚的核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當受威脅的盟邦求援,美國有可能必須擱置忠誠,或者對忠誠作更廣義的解釋:犧牲受威脅的盟邦(本身可能難辭其咎),維護其他盟邦與美國自身的長遠利益。換言之,「盟邦相互依存性」的支柱不是忠誠,而是不同國家利益的競合。
1954年9月爆發的「第一次台海危機」正是如此,以金門、馬祖為首的台灣外島受到解放軍威脅,美國必須決定是要協助蔣介石政權防衛外島,還是逼迫台灣當局「撤軍棄島」。當時華府以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為首的反共鷹派傾向前者,強調美國必須對台灣「忠誠」,萬不得已將動用核武攻擊中國,否則恐將引發亞洲國家一一赤化的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總統猶豫不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1954年12月簽署,對「協防外島」問題模糊處理,美國既不自縛手腳,也不授人以柄。
亨瑞分析指出,當時美國的主要盟邦如澳洲、加拿大、日本、紐西蘭與英國,都反對華府為了對台灣忠誠而輕啟戰端,亦即它們擔心的是「被拖累」。紐、英兩國並連手展開「神諭行動」(Operation Oracle),試圖讓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停火決議(當時紐西蘭是非常任理事國)。
1954年底至1955年初,大陳島、一江山島戰役先後爆發,情勢日益險惡,但盟邦終於促使華府對台灣劃下界線。1955年4月,艾森豪表明美國不會協防金門、馬祖,蔣介石拒絕撤軍,台北槓上華府。所幸就在此時,周恩來表明願意與美國談判,台海危機開始降溫;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瑞士日內瓦(Geneva)登場,兩國終於建立官方溝通管道。
在第一次台海危機中,華府鷹派力倡以協防外島展現對台灣的忠誠,甚至不惜引發核戰,但在盟邦的制約與運作之下,美國最終改變政策,雖然違背了對台灣的忠誠,但是對其他盟邦展現了「可倚賴」的特質。
60多年後的今天,台灣海峽仍是亞洲火藥庫,第四次台海危機一旦爆發,解放軍目標將是台灣本島。《台灣關係法》表明「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危及台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
美國對台灣的「忠誠」有條約作擔保,但亨瑞認為,屆時美國仍必須在「忠誠」與「可倚賴」之間權衡輕重。美國的其他盟邦面對核戰風險與中國的巨大經濟利益,很可能會敦促華府放棄台灣,拱手讓予解放軍,會堅定要求美國「挺台抗中」的大概只有日本。
亨瑞的預言未必成真,但是對台灣而言仍是一記警鐘。面對中國軍事威脅與經濟擴張,我們必須加緊發展美國之外──尤其是亞太國家──的盟邦關係;讓各方深切體認我們的地緣政治與全球經濟價值、對自由民主體制的貢獻,形塑國際社會輿論:台灣,值得盟邦為它一戰。
☞從手指到眼球,掌握新聞脈動,現在就訂閱/購買紙本《新新聞》
☞想看更多政經時事、深度解析,快追蹤《新新聞》Facebook粉絲團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