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釋憲風暴,聲請主角「王信福」是誰?30多年懸案揭開台灣司法瘡疤
72歲「台灣最高齡死刑犯」,媒體報導多簡略提及其被控罪名為「殺警」,然而早於2018年,多名律師學者便舉出王信福案諸多疑點、高度有冤...
台灣現存37名死刑犯背景全公開:過半在「兩公約」前判死,釋憲可能翻盤嗎?
回顧中華民國《刑法》現存規範、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細節、判決實例等釐清事實──本來,就沒有百分之百的「殺人者死」。
死囚、律師不同調?數名釋憲死刑犯「一心求死」 真實原因是這樣
多名死刑犯道出多數台灣民眾未能了解的、死刑犯稱「活著等於被虐待」的真實牢獄生活,或許正是造成轉彎求死的重大原因
台灣還有死刑嗎?國民黨執政簽「兩公約」 往後15年司法設下判死重重門檻
自2009年國民黨執政時期前總統馬英九簽署「兩公約」的15年來,台灣相關法律確實已設下死刑定讞的極高門檻、邁向逐步廢除死刑
大法官廢死嗎》憲法法庭非終點:無論死刑是否合憲 都將更限加縮判死範圍
即便認死刑「合憲」,憲法法庭題綱也必須討論適用犯罪類型、適用被告範圍(即被告是什麼身份)、配套措施等
安養信託「年年捧卻沒什麼人懂」 報告新總統:你的普惠金融缺水又斷電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去年底在政見發表會上誓言讓普惠金融更完整,是總統選舉史上首例,事實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早在2003年就提出「建立包容性的金融」來幫人們改善生活。
金融宣導號稱覆蓋率100%,卻教出8成金融素養不足的國民
近年無卡分期詐騙案入侵校園,許多大學生受騙,沒出社會就背了一身債,突顯現行金融教育漏洞百出,普惠金融這項政策目標宛如斷水、斷電。
安養信託能預開?車行老闆替爸媽守好保命錢:完全不要想留給子女
溪州最老的機車行聖豐車業商行,老闆廖麒翔58歲,個性活潑,經常跟客人閒話家常,也懂得利用數位工具因應情勢變化,今年開始在名片左下角多印了個QR Code。
錢怎麼留給他?律師媽為智障兒安排「死後分身」,一句感嘆點破政府心態
智總理事長劉貞鳳的兒子張青雲是唐氏症患者,今年37歲,兒子的成長意味自己的老去,今年3月起可以申辦敬老卡的劉貞鳳,簡單兩句道出多數身心障礙者家長心頭最大牽掛。
無卡分期老招騙倒18校600人,金融小白賺3000佣金背債10萬
金管會每年在全台368鄉鎮進行金融知識宣導活動,覆蓋率達到100%。諷刺的是,許多剛滿18歲的金融小白立刻被詐騙集團盯上,成為推動普惠金融的一大破口。
年息40%大學生還是簽下去,學校教育缺了哪一塊?
無卡分期詐騙集團橫掃校園,中部6位受騙大學生接受專訪時表示,學習基本金融知識太重要了,建議政府將金融教育從小學開始納入正規課程。
2022選舉 六都市長候選人收受建商政治獻金近億元
建商,在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過程,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藍綠白比一比 藍營民代建商背景多、綠營捐款金額7397萬元三黨之冠
民進黨為何要等總統大選前夕才推出「囤房稅2.0」?侯友宜的新北市為何仍未通過「囤房稅」自治條例?從建商政治獻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企業化整為零、選後9個月才公布 人民監督政治獻金成空談
文心愛悅案發生時「九合一選舉」已過了半年,監察院卻仍未公布政治獻金資料,這樣的資訊揭露能有多大的監督效果?
預覽2024「三咖督」總統大選?盤點2022年台北市長選戰地產商政治獻金走向
九合一選舉雙北地區地產與非地產集團,針對藍綠白3黨候選人的捐獻,已然旗鼓相當。
僅6%國人沒接過騙人訊息,台灣為何慘淪詐騙之島?
詐騙充斥社會各角落儼然成為國安議題,到底為何遏止不了?打詐國家隊不斷升級為何還束手無策,原因出在什麼地方?
「法官就是判很輕!」詐騙如何成為低風險、高報酬的無本生意
台灣去年受騙金額高達70億元,近5年全國被判有罪定讞的詐欺犯共7萬人,但重刑3年以上者僅355人,占比約0.5%,為何法官普遍量刑太輕?
台灣「詐騙冤案」有罪產生器:求職打工10天賺1萬,竟讓她賠掉3年人生
帳戶被詐騙集團拿去利用了,就可以說這人是「詐騙共犯」嗎?當司法無法抓到真正的詐騙集團「源頭」,普通人也能成為「詐騙首惡」。
最貧困街友揭發「詐騙集團」營運實況:下一步,他們就是去吃一般人了…
街友人數有限,詐騙集團如果沒有減少,就會把觸手往一般人伸、就變成「台版柬埔寨」,街友只是第一批被推上火刑台的祭品。
第一線法官心聲:國家嚴懲「詐騙幫凶」,他卻願為「另一種被害人」宣戰法界
「逆風」法官認為,無論是無辜被騙的、知情協力的,最需要為詐騙案件負責的終究是遠在海外的「首腦」,而非輕易被推上法庭的「普通人」。
刷臉提款、實名簡訊,其他國家的反詐高招,為什麼台灣學不來?
多國政府祭出「重招」從源頭打詐,但講究人權、法治、個人隱私的台灣,亂世無法用重典,反詐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
核電復活-全球篇》多國重新擁抱核電,核能為何能由黑翻紅?
隨著俄烏戰爭推升全球能源價格、各地缺電危機頻傳,以及氣候變遷加劇,曾被棄如敝屣的核能卻由黑翻紅,許多國家紛紛表示將重新考慮讓核電廠延役或增建反應爐。
核電復活-日韓篇》核災已遠?能源危機進逼,日韓也向核電低頭
台灣持續向「2025非核家園」目標大步邁進之際,面對與台灣類似的能源困境,亞洲的兩個經濟大國──南韓、日本,卻走上與台灣截然不同的道路,將核電再次納入國家能源戰略。
核電復活-台灣篇》非核家園引停電危機 台灣核能生死關鍵在2024總統大選
再生能源去年發電占比僅有8.3%、天然氣接收站進緩慢、極端氣候導致水情不佳,能源轉型之路遭受的阻礙不小,非核到底還要不要走下去?
核電復活-核廢篇》用不用核電都頭痛,全台4000噸核廢料無處去
台灣目前3座核電廠核廢料已累績高達1萬9149束(約4021公噸),至今仍然不知該何去何從?台灣接下來無論要不要繼續使用核電,都不可再逃避此問題。
核電復活-技術篇》能量多4倍,還沒有核廢!核融合優點多,為何研究70年仍無法商轉?
近年逐漸浮上檯面的「核融合」技術,有望同時解決排碳與輻射的問題,達到雙贏,但目前仍然沒有實際案例出現。
疫情千日》外帶比內用好賺、結婚離婚都變少 疫情讓我們的生活「回不去了」
2021年三級警戒的「微封城」雖然僅僅幾個月,卻對台灣社會造成了不少改變,被禁止內用的餐廳,開始配合外送服務業者演出轉型;男男女女被迫「緩結婚」可以理解,但竟然連離婚案件都減少……
疫情千日》疫情期間的遠距教學 能在未來改善偏遠區教育?
台灣過去不少居住在偏鄉地區的學童,難以享受充分的教育資源,新冠疫情學校停課不停學,讓遠距教學大規模試行,這些經驗在疫情後,能不能協助偏鄉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照顧?
疫情千日》疫情讓大家看到更多可能 遠距醫療將成就醫新常態
疫情讓許多民眾對於到醫院就醫如臨大敵,因應而生的遠距醫療上線試行,讓大家看到不少問題的所在,如果能改變這些問題,或許能讓醫療系統對民眾的做出更多的貢獻。
疫情千日》曾見窮人「挖垃圾桶也沒東西吃」疫情慘況 萬華齊力撐出「台北最暖澡堂」
好好洗澡對弱勢者來說難如登天,然而在疫情高峰過後,萬華誕生了台北最暖、最強的澡堂!
疫情千日》阿凡達、灌籃高手票房連衝破億 電影院未來卻仍不樂觀
由於在新冠疫情流行前的2019年,全球電影票房還蒸蒸日上,許多人都認為2020年的票房崩跌只是疫情造成的短痛,但2021年影院開放後,觀眾卻「回不來了」,到底電影產業發生了什麼事情?
疫情千日》國門戒備森嚴台商難返 13萬人遭除籍
由於新冠疫情蔓延時間遠超過原先預測,不少在海外的台灣人歸國不得遭到除籍,尤其是在中國工作、求學的台灣人,更有「有家歸不得」的難過,他們需要什麼協助?
台積電美國廠成機密破口?「新製程解碼」連核心員工都防
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新廠會不會反成為台灣矽盾「破口」?
神山難護國?陸行之預言「這階段」台積電先進製程就被廢
美國做各種技術管制,不斷強調地緣政治,要求台積電加速到美國投資。
日韓入Chip4各懷鬼胎?韓媒為何批「美國掐住韓國脖子」
南韓晶片產量已出現連續4個月下滑,更糟糕的是,拜登企圖恢復美國的製造業基地。
「未來20年台積電仍領先!」專家:願「被車輾」的精神美國學不來
「矽盾」必須和風險管理一起考量;你的「矽盾」大到某個程度,可能成為全世界的風險。
台積電危機就是三星轉機?半導體二哥猛砸大錢求上位
當台積電因為中國武力威脅,「矽盾」地位蒙上一層陰影時,第二名的三星正抓緊機會,急起直追。
專訪《晶片戰爭》作者米勒:一旦台海被封鎖,全球陷入衰退
Chris Miller:「張忠謀是百年來最被低估的企業家。」
全台瘋捷運,斥資逾2兆為何蓋出一堆賠錢貨?
近年興建、評估中的路線高達20多條,但不少縣市「蓋得起、養不起」,淪為巨大錢坑。
18條捷運等上線,誰會成為下一個「蚊子捷運」?
在人口流失、產業發展分散、公共運輸使用率未達標等因素影響下,要如何提升運量養活捷運?
建商的炒房天堂、居民的迫遷夢魘,捷運開發造福了誰?
捷運周邊土地點石成金,但地方為何又愛又怕?
被「八國聯軍」掐住脖子的捷運:車種猶如聯合國,本土廠商卻分不到一杯羹
捷運建設已走過半甲子,為何軌道技術自主、國產化仍只是口號?
誰說開車才方便?把民眾導向捷運、輕軌,荷蘭的秘訣在單車
腳踏車串聯出門與回家的那哩路,讓荷蘭首都圈成為一個悠遊使用公共運輸的所在。
會生也要會養,台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捷運?
面對淨零減排趨勢,如何讓捷運永續發展,需要一套細緻的都市計畫與交通管理措施。
搶水、搶電、搶土地,政府獨寵半導體產業
在水、電、土地吃緊的情況下,政府仍為半導體產業排除萬難找資源,長遠來看,我們真的承擔得了嗎?
半導體業不能說的秘密:那些連專家都沒聽過的毒物,如何影響健康和環境?
高科技不等於低污染,不完整的健康風險評估和環評,鬆懈了我們的警覺心。
搶人大戰:產官學研助攻半導體,「隱形冠軍」也敵不過台積電
護國群山的高薪吸納大量人才,卻導致才非所用、其他產業缺工及博士人才不足等問題。
防塵衣下的哀愁:高壓力、高工時,半導體阿信憋出來的世界第一
台灣人才使命必達的精神揚名全球,但用健康和生活品質換來的高薪,值得嗎?
變貴的房子、變髒的環境、變擠的交通,科學園區4兆產值買不回的生活
企業稅繳中央,但產業發展的隱形成本卻由全民承擔,在地居民的痛只能無聲吶喊。
蜜糖或毒藥:台灣還需要更多、更大的台積電嗎?
有限的能源、人力和土地該如何合理配置?產業政策該如何取捨,才能讓台灣未來發展可長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