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清源:普惠金融就是要來解決金融信任的問題

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今年增設國內首見「普惠金融」事業總處,由傅清源掌舵擔任資深處長。(柯承惠攝)

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今年增設國內首見「普惠金融」事業總處,由傅清源掌舵擔任資深處長。(柯承惠攝)

洋人對金融最早的定義,西元1400年找到的字典,指「還清你的債務」,還錢、把債結清,這叫金融。所以金融最重要是什麼,你要還債、你要守信用,從這個定義來看,金融最重要是信任、遵守你的諾言。

現代社會已經發展出完整的金融體系,包含四個元素: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它的陽光、空氣跟水就是信任。什麼叫信任,我覺得有一種很簡單的講法:某一個人或某一個東西,我對它有充足的信心,你對我有幫助、不會傷害我,這就是信任。

問題是,現代金融體系發展的結果出現階級分化、貧富不均、平行世界,表示有些人被金融服務得很好,有些人被排斥在金融體系之外,這些被排斥的人可能是大多數人,因為連用都沒辦法用、連獲取都沒辦法獲取,怎麼會有信任。

如果剝削窮人、服務富人的情況持續下去,什麼事情都不做,這個社會一定會被顛覆、被革命,為了讓金融體系永續,普惠金融就很重要,普惠金融就是要來解決金融信任的問題,因為普惠金融把絕大多數人都納進金融體系,讓他們安全、有信心的運作。

普惠金融的英文為financial inclusion,或稱inclusive finance,因為一開始聯合國講到普惠金融就是指包容,包容的意思是說,我不能只有一個產品,你是有錢人,我就發展這個產品給你,你是窮人,不好意思,你不要跟我往來。

很多國際組織都對普惠金融做出闡釋,內容大同小異。目前國際上最被認可的是世界銀行的定義,它說普惠金融意指個人或企業,能夠獲得有用且負擔得起的金融產品,然後呢,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且要用負責任跟永續的方式去做

為了達成普惠金融的目標,需要三個支柱。第一個是金融監理,要管好金融機構,確保它們不會提供無意義且消費者負擔不起的產品,比如說,利率不能超過多少、對放貸者要有什麼樣的監管措施。

第二個叫消費者保護,包含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等單位。金融監理希望金融機構要做到,比如說公平待客、保護消費者,可是除了金融機構本身的努力之外,也需要一些其他機制來搭配保護消費者。你不能期待金融機構真的永遠都提供很好的普惠金融產品,所以需要消費者保護,免得消費者在不知情或資訊不夠的情況下,因為使用這個產品而受到傷害。

第三個支柱就是金融教育,消費者保護得再好,或是金融監理得再厲害,如果消費者本身素養低落或者知識錯誤,難以判斷資訊好壞,這樣就沒有辦法透過金融監理跟消費者保護的機制來獲得保障,所以就變成你自己要有抵抗力,這就需要金融素養的提升,金融素養提升沒有別條路,就教育而已。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00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怡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