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帝國眼中的新帝國崛起:讀《全球只剩北京標準時間》

中國把國民旅遊當成威脅武器,沒有多少國家敢跟龐大消費力過不去。(美聯社)

過去在重慶駐點採訪時,我就常感到納悶,怎麼早上六點還天黑黑的,晚上七點還天亮的,鐘錶時間與物理現象兜不起來。後來查看中國地圖,才發現重慶跟北京相差一個時區,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不論在中國各地,一切都按北京的時間和節奏。

《全球只剩北京標準時間》的書名和編輯很有創意。既然現在中國各地都是按照北京時間,如果未來中國稱霸全球,全世界都要進入北京標準時間。這很符合現實邏輯和未來想像。

新舊殖民帝國的世代交替

台灣市面上翻譯的有關中國書籍,作者大多來自英美世界,較少從歐陸角度觀察中國,尤其很少從法國的角度。因為從法國看中國,難免會摻雜兩種複雜情緒:一是法國早年對毛澤東主義懷有孺慕之情。在一九六八年風起雲湧的反叛年代,由於法國左翼哲學家阿圖塞(Louise Althusser)及其學生大力推崇毛澤東思想及《矛盾論》,再加上《毛語錄》在歐陸廣泛傳播,使得法國六八學運世代與中國共產黨具有特殊的親近性。

二是法國早年是殖民強國,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法國十九世以來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非洲大陸,不像英國的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現在昔日帝國已逝,法國眼見中國在非洲的勢力崛起,難免感到五味雜陳。

就舉書中提到東非吉布地的例子。吉布地十九世紀曾是法國殖民地,北控蘇伊士運河通道、南扼印度洋咽喉,被視為「非洲的新加坡」。現在的吉布地成了中國在海外的第一個軍事基地。電影《戰狼2》中,中國軍隊進行撤僑的目的地就是吉布地。

法國是觀光大國,中國遊客更是重要來源。藝人趙薇、舒淇與蘇有朋錄製湖南衛視一檔綜藝節目《中餐廳》,居然捧紅了法國東部小鎮科爾馬,當地的中國旅客暴增近六成,讓科爾馬旅遊局喜出望外。當然,中國觀光客也成了中國外交籌碼,當中國把國民旅遊當成威脅武器,沒有多少國家敢跟龐大消費力過不去。

當美國接連從國際組織「退群」,中國反而在國際組織拚命砸錢,比如中國繳納給聯合國的會費與維和經費已連續兩年超越日本,「中國藍盔」的維和部隊從紐約走向全球,但美國卻是欠費大國。

《全球只剩北京標準時間》是市面上少有從法國角度看中國的書籍。(大是文化)
《全球只剩北京標準時間》是市面上少有從法國角度看中國的書籍。(大是文化)

書中資訊廣博但不精,缺乏論述

這本書可說是中國在全球擴張的資訊整理,廣博但不精,缺乏系統性論述。攤開書中地圖,提到中國的三十八個新據點,涵蓋全球各地,從巴黎、好萊塢到阿根廷,甚至到南極、格陵蘭島,不只是穿越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還延伸到網路空間及太空銀河系。

從法國的角度觀察中國,形同舊殖民帝國眼中的新帝國崛起。法國曾在非洲擁有最大殖民地,中國正以金援、國民觀光、駭客、熊貓、收購和影城,不知不覺主宰了全世界,過去殖民的非洲大地已被新帝國踩在腳下。

但書中有幾個小錯誤。兩位作者都是法國資深媒體人,寇爾是法國新聞性周刊《快報》(L'Express)編輯總監,峰丹是法國商業性周刊《挑戰》(Challenges)主編,可能是作者對中國當地不太熟悉,把「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寫成了「新絲綢之路論壇」,譯名也跟著譯錯。

第二是文中寫道:「二十世紀初,首都塔樓上的大炮,每天中午都會鳴炮,來向居民報時。」但就我的北京經驗,北京天安門城樓在中午十二點並不會鳴炮報時。據我推測,書中一位作者寇爾曾經派駐香港,他指的可能是「怡和午炮」,也就是香港銅鑼灣岸邊屬於怡和洋所的一座炮台,早年在中午十二點會鳴放禮炮。

中國形象大多定調成妖魔

從美中戰略博弈以來,相關中國書籍汗牛充棟,大多延續美國白宮中國政策顧問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百年馬拉松》的基調,美國眼中的現代中國有《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悄悄占領全世界》,加拿大角度的有《大熊貓的利爪》,澳洲角度的有《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等。

這類書籍似乎把中國妖魔化了。連英國《經濟學人》眼中的中國形象亦從中性的「飢餓巨龍」到負面的「銳實力」。凡是中國在全球發展的任何行動都需要從負面解讀嗎?《全球只剩北京標準時間》整理資訊較多,衍生的評論較少,避開了過度陰謀論的風險。只是從書中可嗅出,法國當年殖民強國的光環不再,眼見中國在非洲大陸攻城掠地,難免百感交集,有說不出來的滋味。

全球只剩北京標準時間(Il est midi à Pékin)
作者:艾利克.寇爾(Éric Chol)、吉勒.峰丹(Gilles Fontaine)
出版:大是文化,2020年8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庭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