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雖然即將上市,但如何公平分配、能否供應所需,都成為後新冠世界深受矚目的課題。(美聯社)
即將告別充滿傷痛與病痛的2020年,未知的2021又將有什麼挑戰橫亙於前?除了美國準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德國將迎接新領導人、英國與歐盟展開新雙邊關係之外,這或許將是一個很有「既視感」的年度,因為東京奧運、歐洲國家杯足球賽等許多被延期的重大賽事與活動將重新展開,此外各國將如何應對後新冠疫情時代的政治、經濟、醫學衝擊,也是值得關注之處。
以下為《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副主編斯丹迪奇(Tom Standage)為年度重量級刊物「2021全球大趨勢」(The World in 2021)撰文,預測下一個年度的十大趨勢:
未來半年內,將有更多候選新冠疫苗成功問世,到2021年底,應能生產出足以有效遏止新冠病毒傳播的劑量。但北半球冬季疫情高峰非常嚴重,各國爭相競求盡早獲得疫苗,使製造、管理與公平分配大量生產的數十億劑疫苗成為艱鉅任務。全球最大疫苗代工廠「印度血清研究所」(Serum Institute of India)指出,需要等到2024年以後才能生產足以提供給全球人口的劑量。
輝瑞藥廠(Pfizer)與德國BioNTech研發的基因疫苗,保存條件須攝氏零下70度,打造疫苗運輸「冷鏈」(cold chain)是一大挑戰,可能會導致部分地區延遲施打時程;各地區也都可能出現,疫苗管理人才稀缺。國家之間將展開「疫苗外交」(Vaccine diplomacy)決定誰應該先獲取疫苗,但我們仍無法預測,將有多少人基於擔心疫苗安全性而拒絕施打。
2021年世界經濟前景,取決於病毒傳播程度與疫苗推出情形。貧窮國家面臨嚴重經濟壓力,富有國家砸大錢紓困,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則仿效大國採取刺激政策,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加劇財政赤字的做法能持續多久。
全球各地將在疫情爆發與實施、放鬆聚會限制等狀況反覆循環,國家政府祭出紓困方案,維持企業公司行號的最低營收,也向大眾提供補助津貼;收入較為穩定的大企業與需要扶持的中小企業之間,差距將越來越大。大型財政刺激措施、量化寬鬆政策預示著2021年通貨膨脹率將上升,其中美國通膨風險較高。
美國將迎來第46位總統拜登(Joe Biden),外界期許他將重拾多邊主義,安撫美國盟友,取消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重返前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退出的國際組織與協議,包含《巴黎協定》(Paris Agreemnent)與伊朗核協議等。不過他仍會維持部分川普路線,把美國外交政策重心移往亞洲,繼續對中國持敵對姿態,撤離駐阿富汗美軍(但進程不會像川普規劃得那麼快)。
拜登的權力受到共和黨主掌的聯邦參議院牽制,川普是否會遵循慣例避免批評時政也是來年的一大問題。共和黨人擔心,川普將繼續透過推特(Twitter)和電視節目發揮巨大影響力,成為共和黨進行黨內改革的阻礙。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