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變老師KPI、科系不賺錢就不要 台灣教育千瘡百孔,他揭大學淪學店

導演李惠仁導演2019報考試世新社發所,將以紀錄片新作《上學去》探討台灣高等教育。(盧逸峰攝)

「 有些人會認為,教育是百年大計,但有些人會覺得,是要拚翻桌率,所謂公益性是很低的。」談起過去1年多來的奇幻旅程,導演李惠仁到現在依然震驚,原來大家口中所謂的「學店」就是這樣來的。

曾以紀錄片探討318學運、中國言論管制的他,今年要以紀錄片新作《上學去》探討「台灣的大學怎麼了」。起因是2019年,世新大學校方打算停招社會發展研究所,引起軒然大波,當時為了聲援,李惠仁因此報考社發所,並開始以高等教育主題拍攝紀錄片。

20210121-導演李惠仁接受《風傳媒》專訪。(盧逸峰攝)
導演李惠仁2019年報考世新大學社發所。(盧逸峰攝)

台灣首度官派私校校長 賴鼎銘獲令坐鎮東方大學

同年底,教育部指派前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擔任私立東方設計大學代理校長。位在高雄湖內、擁有超過50年歷史的東方設計大學,近年來學生數銳減,更因財務危機要求教師減薪,歷經9個月無法選出校長;教育部因而派賴鼎銘前往「坐鎮」,是台灣首度由官派私校校長案例,引起莫大關注,

眼見機會難得,李惠仁也跟著賴鼎銘腳步,採訪他在東方的改革,同時逐漸接觸包含南榮科大、永達技術學院等,已經停辦的學校師生,慢慢發現台灣高等教育已經千瘡百孔。

20200622-總統府22日舉行第6屆監察院被提名人記者會,被提名人賴鼎銘出席。(盧逸峰攝)
曾任世新大學校長的賴鼎銘(中)在去年8月接任監察委員。(資料照,盧逸峰攝)

少子化衝擊 技職體系私校爆發倒閉潮

過去廣設大學政策下,台灣到現在有152間大專校院,然而,少子女化,卻是無法迴避的現實,最近10年以來全體學生就少了10萬人;根據教育部預估,未來大一新生,將會以每年3600人的速度一路下跌。

在這個情形下,有學校招不到學生,自然是可以預料的現象,國立大學情況尚不需要擔憂,但對於私立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來說,危機卻已經陸續爆發。從2014年至今,包含永達、南榮,還有高鳳數位學院、高美醫專、亞太技術學院、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全國總共7所學校退場,全部都是技職體系。

(延伸閱讀:後段私校倒閉危機誰關注?導演嘆:不可能每個人都唸國立大學

20190319-屏東永達技術學院仁武分部告示牌。(取自高教工會)
屏東永達技術學院仁武分部告示牌。(資料照,取自高教工會網站)

面臨倒閉危機的私校,為了求生也是花招百出,私校教師要扛招生KPI,也不是新聞。如在《上學去》裡便談到,學校把招生列為教師評鑑的指標,老師不只要為此跑遍北中南各地舉辦說明會,成果更會被當成是否丟飯碗的參考,造成許多學生眼中表現不佳的老師;儘管整個學期18堂課裡,有16堂都在放電影,但因為「很乖」地配合政策,竟成為教師評鑑下的優良教師。

新南向學生淪「外勞」 李惠仁:教育部無所作為

而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任後力推新南向政策,鼓勵大學招收新南向國家學生,竟也被扭曲,過去包含康寧大學、育達科大等學校,接連爆出透過人力仲介招收新南向學生,雖名叫產學專班,實際上卻是「假留學,真打工」,學生大半時間都在工廠「實習」,形同透過漏洞引進外勞。

「這些事教育部絕對知道,怎麼都不動作呢?」李惠仁質問,就像新南向專班的仲介,有的在網路上都查得到,教育部卻沒有作為。

34苗栗育達科技大學外藉生指控校方,被當成黑工。(立委張廖萬堅辦公室提供).jpg
日前國內多所科技大學外藉生指控校方被當成黑工。(資料照,立委張廖萬堅辦公室提供)

李惠仁說,《上學去》的拍攝中,他反覆探索的議題,其實是「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有些人會認為,教育是良心事業、百年大計;但對一些經營者來說,只會覺得是在經營私人企業,還要拚學生的「翻桌率」。

百年大計還是拚翻桌率?他震驚於「校長們」的教育想像

那段時間,李惠仁也跑了不少以「教育」為名的座談、研討會。他說,有一回看到一名私立大學校長說,「我們應該從學用角度,看哪些科系適合留下來,有些找不到工作的科系就不要;現在長照需要 ,就該廣設醫學、護理學校,那些哲學、社會學系就讓想拿文憑的有錢人去唸就好。」

「這是一個私校校長對教育的想像,我相信這也是很多校長的想法。」李惠仁再度感嘆,他到現在依然對此感到震驚,「如果連大學校長都這樣想,那他們對教育的想像是怎樣?這對國家是大災難。」

那些浮浮沉沉、在倒閉邊緣徘徊的學校,社會上總稱作「學店」,對此李惠仁也不否認,「對啊,他們就把它當企業經營,當然是學店,它就是店啊。」

20210121-導演李惠仁接受《風傳媒》專訪。(盧逸峰攝)
導演李惠仁接受《風傳媒》專訪。(盧逸峰攝)

李惠仁回顧,就像以前有蛋塔風潮一樣,幾年前各大學廣設電競相關科系,還有也是私校熱門的觀光餐飲科,一窩風設立科系,這些科系後來怎麼了?教育不應該這樣。

「不管念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回顧這段時間在社發所的所學,李惠仁認為,這讓他有機會系統性地瞭解所謂左派思想、社會主義,並非像許多人聽到就以為這是共產黨;他認為,這樣的過程正是教育的價值。

他舉例,以前唸傳播,當攝影一台機器要100、200萬,但現在門檻變很低,反而技術都不再是最重要,「問題是如何發現問題,並找到合適的人、合適的工具來解決問題」, 大學教育該是要有夠多元的人文學科,才能讓社會繼續往前走。

《公視紀實》系列紀錄片將於2月25日至5月27日,每周四晚間22時於《公共電視》頻道首播,第1集將推出李惠仁導演《上學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