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台塑經理知不知道很多魚死掉了,他卻問:你們要吃飽飯,還是要魚?」(取自San Antonio Bay Waterkeeper@facebook)
「我們是靠漁業維生的小鎮,當時海裡有非常多魚因為污染才死掉,但他們(台塑)隔3個月才願意承認……影片裡的潛水夫後來死掉,才發現方圓1公里受到很大影響,問台塑經理知不知道很多魚死掉了,他卻問:你們要吃飽飯,還是要魚?」
「Formosa」之名在海外揚名,卻是因為成了環團口中的「台灣之恥」──30多年前,美國德州資深捕蝦船長黛安(Diane Wilson)發現漁獲量銳減、海灣的生物也不再如往昔豐富,才發現她曾經賴以維生的水域覆蓋滿滿塑膠微粒,魚吃了會死、鳥吃了會死、整片海都會死。
黛安逐步證實凶手是「Formosa Plastics」台塑,組成巡邏隊去撈起海面與土壤的塑膠微粒、作為證物狀告美國法院,最終在2019年以70歲老婦之姿爭取到司法正義,台塑恐面臨50億台幣之天價罰款(最後和解金為15億台幣)。
黛安贏了,但然後呢?在看似正義實現之前,黛安曾因抗爭台塑這筆「美國10年來最大投資」飽受折騰,被地方民代指控為隔壁州派來的間諜、漁船被弄沉、巡邏隊成員被毆打、甚至有夥伴的家門與車門被開槍。
這些恐懼並非個案,而今(2023)年5月30日台塑股東會,來自美國德州的黛安、替越南河靜省受害人站出來的越裔美國人南西(Nancy Bui),便出面指控台塑於全球造成的污染、不只一次的賠償數十億元,也在接受《新新聞》專訪時娓娓道出,追求一個乾淨的家園、想要可以安心喝的水與安心呼吸的空氣,有多難。
據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資料,黛安的家族世代於德州捕蝦,此地甚至曾是全美國蝦子產量最高的地區,但身為第4代漁夫的黛安40歲左右時開始發現,此地物種豐富性隨著工業開發污染排放而下降──高污染工廠將石油與天然氣副產品轉化為大量塑膠微粒、排放至墨西哥灣水域、大量塑膠微粒覆蓋著海面,不只造成環境污染,海鳥與海洋生物吞下塑膠微粒也會造成器官損傷、腸子纏繞無法進食、有毒化學物質回到人類食物與用品等狀況。
其中之一就是台塑,今年5月30日,黛安在台塑股東會前如此說:「你們(台塑)絕對不是我們社區的『好鄰居』,當地漁獲縮減一半、學校被當工廠、地下水污染,最近美國還發現台塑是全美第2大污染排放源,在工廠下風處的畜牧業,牲口DNA也受危害了。」
德州政府監督污染工廠、但就算罰款也沒能停止污染行為,2016年黛安成立護水聯盟(San Antonio Bay Estuarine Waterkeeper),其巡邏隊以徒步和划小船的方式蒐集海灣附近的塑膠微粒與污染水體,2017對法院提起訴訟、2019年勝訴、台塑恐面臨50億元台幣天價罰款。隨後,黛安在2023年獲頒「高曼環境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被授予有綠色諾貝爾獎之稱)。
這看似小蝦米鬥贏大鯨魚的勵志故事,但黛安也沒忘記,這30年來是怎麼走的。
憶起第一天抗爭、到市政廳要求辦公聽會與台塑會面,黛安就受到很多阻撓──有參議員來關心、經貿辦事處的職員要求抗爭的兄弟別做這種事、銀行長打問說你們是不是什麼「私刑團體」,黛安世代捕蝦的家鄉是美國一偏遠小鎮,人們從來沒聽過什麼環保團體,嚇壞了。
「這些政治人物跟政府官員不喜歡聽到產業被質疑的聲音,加上台塑是德州史上最大產業投資、甚至是美國10年內最大投資,他們很希望可以爭取……」於是當環團成員要開公聽會,所有地方政治人物都會去阻撓,罵他們歇斯底里的人、罵他們是隔壁州(路易斯安那州)派來的間諜,曾經有女性想加入抗爭,但因為台塑要提告,這些成員都放棄了。
環團開會時所有與會成員被拍照、有奇怪的人過來聽打逐字稿是日常,黛安印象深刻的事情還包括,1990年代台塑創辦人王永慶造訪美國德州、政治人物舉雙手雙腳歡迎、王永慶還帶了一整團記者去採訪台塑在美國「開發」之功績,環團本來打算趁這機會去表達反污染訴求,沒想到那時出現了300多個有戴工地帽的人守護王永慶造訪的宴會,就是要跟這些環團衝撞。
其他奇怪的故事就更多了,被報紙封殺、連名字都不能提起是日常,這過程有夥伴走在路上會被揍、家門與車庫被開槍、漁船被破壞沉掉、甚至還有直升機直接停在某人院子裡攻擊──這些無法證實是誰做的,但可以證實的是,要對抗一個堪稱「德州金雞母」的大企業台塑,真的很難、很多人都希望你閉嘴。
黛安抗爭過程看遍州政府、聯邦政府共謀或放任企業違法的狀況,但她仍能感受到正向力量,是某次決定把自己的船開到台塑工廠排水孔弄沉、表達抗議的時刻──那時黛安的行動早已走漏風聲了,當一位老捕蝦人協助她把放掉柴油的漁船拖到台塑工廠排水孔,後面就有3艘執法單位的船追著他們跑、說他們是恐怖份子、拋出大量繩索,黛安被鎖在船上一整夜。到了上午,黛安被外頭聲響吵醒,探頭一看,竟是大量的捕蝦人聚集在海上。
「所有聽到發生事情的捕蝦人,雖然他們平常沒參與抗爭,但他們聽到我被抓,所有人都跳上船、把船開到海灣中間、把手伸出艙門外阻擋台塑做示威行動,這對漁民來說其實是非法的行為……」她以為所有人都沉默,沒想到所有人都看在眼裡、關鍵時刻也跳出來了,這場自發行動也促成1995年台塑首度同意零排放(雖然之後還是有污染排放),「我覺得非常有意義,一片絕望中卻出現這樣一個很歷史性的里程碑。」
當然,並不是每個在美國抗議工廠污染的抗爭者都能得到很好的支持。出身路易斯安那州的雪倫(Sharon Lavigne)被問起是否在抗爭時感受到力量,她先說上帝給了她力量,持續被追問才一臉厭世地平淡說出,其實很多同鄉都在石化廠工作、態度消極,當時只有她敢把自己照片放在傳單上,甚至要找人去拍燃燒廠排放廢氣的畫面都有難度,只能自己來。
雪倫是在2018年開始抗爭的,當時台塑即將在路州設立北美洲最大的塑膠石化工業區,據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整理,這個「陽光計畫」(Sunshine Project)廠區占1011公頃、相當於275個桃園國際棒球場,總價值94億美元、將提供當地居民大量工作機會,代價卻是每年高達44.3噸致癌化學物質的排放以及1300萬噸的碳汙染,身為教師的雪倫跳出來反對了。
雪倫出生於St. James Parish的黑人區,此地曾有富饒的甘蔗田與虔誠信仰,但從1980年代開始,此地移入大量污染重工業、開始被稱為「石化走廊」與「癌症巷」。雪倫一開始也不明白為什麼家鄉罹患癌症的人越來越多,讀了研究報告才發現,此地癌症比率高達全美國平均值50倍,就是因為此地有20家以上的重工業工廠。
鄉民都生病了,還要讓台塑來蓋一個這麼這麼大的廠區?雪倫自是跳出來反對:「我們已經因為污染要凋零了,如果台塑設廠,我們整個社區都要被破壞殆盡。」但殘酷的現實是,她幾乎是單打獨鬥,畢竟州長想跟台塑打好政商關係,有些成員也因為自己或家人就在重工業工作不想捲入糾紛,怕加入抗爭會讓自己、讓家人慘遭業界報復。
雪倫終究在2022年9月份取得勝訴、法院要台塑撤出原定地區,但這不是結果,她還在持續抗爭:「我兩個兄弟已經罹患癌症、擴散到肺部,到底還要犧牲多少人,才會被重視呢?」
到底還要犧牲多少人,才會被重視呢?美國不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傳出石化重工業污染的地區,下一個台塑出事的地方是越南河靜省,出面受訪的人甚至不是住在當地、飽受政府壓迫的居民,而是身在海外的越裔美國人南西(Nancy Bui)。
南西是為2016年台塑子公司越鋼污染事件受害人站出來的,原先河靜省周邊的越南中部省份以捕漁為業,卻發生大量魚群因為污染而死、連潛水夫都暴斃的狀況,經科學家研究才確認台塑就是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開始光是要確認污染源就有難度,當地團隊真的訪談到台塑經理後,對方卻問:「你們要吃飽飯,還是要魚?」暗示居民必須在環境與經濟之間二選一。
後來,雖然台塑管理階層鞠躬道歉、表示願支付5億美元(換算超過新台幣160億元)賠償金給越南受害人們,很不幸的是這筆前是直接付給越南政府、不是給被害人,上千被害人完全沒收到賠償、就算有也是不符比例的驚人低價,就開啟進一步抗爭。
「受害人決定到法院提訴訟、希望可以獲得正義,但法院拒絕受理他們案件,要上訴被阻止、被打壓、很多人被毆打,有人受傷、有人永久性傷害、其中有人到現在還癱瘓……提出上訴的人被毆打,有20人到目前還在坐牢、刑期5到20年,有超過100名受害人逃到泰國得到難民身份,越南政府卻派警察到泰國把這些受害人綁回越南。」南西說,越南受害人希望跨海對台灣政府提告,但台灣司法管轄權要求受害人必須親自提告,被政府打壓的越南人做不到。
原本是漁民的人再也無法捕漁維生,有受害漁民子女為子必須出國工作當外勞,但因為高額海外工作仲介費不得不把房子抵押掉,所有人的生計都毀了。甚至連身在美國的南西也無法倖免,她被抹黑說是為了騙錢才抗爭、被抹黑說因為詐欺才被逮捕,「每次聽到這種抹黑跟辱罵都會很生氣、也會因為這樣心情非常低落,但神父跟其他人會說,他們就是希望我們放棄,放棄就輸了……」
儘管2021年4月台灣高等法院判決讓越鋼案現出一絲曙光,認定台灣對被告王文淵(台塑繼承人)與台塑集團有司法管轄權、越南人可以跨海提告,結果至今依然未定,南西依然從這判決得到力量,至少此事也獲得英文外媒廣泛報導,她不會再被抹黑成「詐騙集團」了。
談起越鋼事件,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孫興瑄受訪時指出,確實要台塑承認越鋼事件也很難,例如今年5月30日股東會環團進入台塑股東會表達訴求時,台塑董事長林健男便稱:「會代為轉達給越鋼。」
「他說越鋼只是台塑公司的轉投資事業、台塑只持有11%股份,但如果仔細去看越鋼官方資料,台塑集團共同持有75%股份……越鋼董事會11席有8席是台塑集團的人、其中就有林健男,如果台塑集團有心,不可能不做環境影響評估。」孫興瑄說。
孫興瑄也說,目前越南受害人要求做環境跟人權影響評估、要台塑公開監測資料,都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居民現在都說,他們常常因為空氣太差要窒息、下雨拿臉盆接水的話底下都是黑炭,以前會接雨水煮飯,現在都不敢了……就我們立場,當地居民能知道自己吸入空氣、喝的水有沒有毒,這是基本的、企業要讓人有『知』的權力,但連這個台塑都不敢做,這是讓我們非常生氣跟失望的……」
甚至,台灣的勞金局(勞動基金運用局)是台塑得第10大股東,孫興瑄也希望勞金局可以以股東立場身份表態、去要求台塑做越鋼做環境影響評估與公開資訊。
台塑污染案是「Formosa」之名在海外蒙塵的遺憾,而該如何避免憾事再發生,貿易協定或許是一解。如今台美貿易協定修訂中,然而目前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公告之「環境章」僅包含經濟去碳化、自然資源保育、非法貿易等議題,而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環境正義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台灣民間環團,盼在環境章納入以下訴求:
一、企業就人權及環境風險管理機制:台美貿易協定應確保締約國法律及政策遵循《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並要求各國依《經合組織負責任商業行為盡職管理指南》落實人權與環境管理,締約國得就供應鏈有侵害人權、環境或強迫勞動情事之產品或服務實施管制。
二、氣候變遷:除經濟去碳化,應具體列出分階段的國家減量目標、節約能源、移除化石燃料補貼、產業轉型等議題。
三、遠洋捕撈之環境與人權問題:台灣遠洋船隊為世界第二大船隊,卻衍生豬多侵害勞工人權、非法捕撈等情事,環團建議應減少有害補貼、嚴格執行紀錄、港口與海上皆要監測管理等。
四、資訊公開、公民參與與司法救濟
五、救濟機制
了解更多不為人知環境秘辛,請參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臉書粉絲專頁(連結)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