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子公司台灣三元能源科技位於高雄市小港區的電池廠,今年7月14日凌晨5時10分發生火警。(圖/翻攝自Facebook/爆料公社)
台泥公司本周三(13日)公告,其持股78.16%的台灣三元能源科技公司,今年7月14日位於高雄市小港區的電池廠火警,初步估算對台泥將產生110億元損失。熟悉此案的產險業高層透露,三元能源的單次事件最高理賠金額原本為150億元,卻在今年5月中途退保重新出單,一舉把單次理賠限額大砍至30億元,結果兩個月後上百億元損失上門。
根據台泥公司公告,此案經初步估計,火災事故造成台灣三元能源科技資產毀損之帳面價值,以及目前已知拆除及修復費用,共計約164億元。產險業高層指出,三元能源如果沒有中途變更投保條件,本次可獲得105.247億元理賠金額,但因大砍單次理賠限額,變成只能拿到22.65億元。也因如此,到底是誰做了退保重出的決策?真正動機為何?成為產險業近來最大熱議。
該名高層表示,三元能源透過美商達信(MARSH)保險經紀人台灣分公司向國內8家產險公司投保的商業火險,為一般商業火險,並無特殊之處。這張一年期的商火保單,原本今年10月才到期,但是三元公司卻提前在今年5月退保重新出單,以變更投保條件。
另外一家產險公司高階主管也說,三元能源的商火新單與舊單之間,一年保單有效期間內,全部理賠上限219.36億元的部分沒有改變,關鍵在單次事故理賠限額,一舉從150億大砍至30億元。
第三家參與此案的產險公司高階主管亦指出,三元能源的確變更投保條件,是否因為太過信任日本的火災預防解決方案不得而知,但是,調降單次理賠限額對投保企業來講,顯而易見的好處為保費費率跟著減降,也就是可以少繳保費。
這張一年期的商火保單,原本費率(保費除以保額)為千分之4.9,年繳保費約1.07億元,219.36億元總保額不變,但是單次理賠限額從150億降至30億元之後,費率走低至千分之2.6~2.7,年繳保費剩下5800多萬,等於一年保費省了將近5000萬元。
產險界高層說,他在產險業30幾年了,從沒看過在金管會並無政策大變動,也就是並無外在政策因素影響下,一年期的商業火險居然還沒到期就中途解約換單,「坦白講,不可思議。」他並表示,產險公司承保前的查勘報告(survey repot)一定會預估可能最大損失(Probable Maximum Loss,簡稱PML),如果PML的比率遠高於15%,如此還大砍單次理賠限額,就有專業上的問號了。
他舉例,假設查勘報告的PML比率為30%,保額219.3億元的30%為65.8億元,單次理賠限額就沒有道理少於65.8億元。
一家產險公司高階主管也說,商業火險合約走到一半,才向產險公司辦理退保重出,對他而言不是罕見,而是從來沒有聽過。另外一家公司的火險部門主管坦言,今年5月知道三元能源要退保重出合約,參與共保的業者的確瞠目結舌,但感謝老天,無論他們是不專業、欠缺風險意識抑或有不為人知的隱情,8家國內產險公司(不含中央再保)合計可以少賠十幾億元。
產險業者說,8家國內產險公司因為原本就有固定的再保險架構,加上可在國際市場安排臨時再保分出,8家理賠金額合計大約4.5億元,對財務的衝擊不大;國內唯一本土再保險公司中再保因無臨時再保分入,對獲利的影響也僅數千萬元;受傷最重的是更改限額的台泥集團,其次為從國內產險公司臨時再保分入的幾家國外再保險公司,但合計理賠金額也僅約17億元,都沒有台泥集團的上百億元損失來得可觀。
以下為台泥三元案的商火理賠五類關鍵數字:
一、保額:全部219.36億(機器設備144.77億、建築物63.64億、貨物10.95億),單次限額從150億降至30億元。
二、承保比率:旺旺友聯產28.5%、三元能源公司自留24.5%、國泰世紀產15%、和泰產11.5%、富邦產10%、台產3.5%、新安東京海上產3%、第一產3%、泰安1產%。
三、自負額:三元能源自負理賠損失15%,最低3000萬元。
四、原條件下可獲理賠金額:105.247億元(164億元乘85%乘75.5%)。
五、大砍單一限額下可獲理賠金額:22.65億元(30億元乘75.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