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應永續城市需求?依自然而生,順自然而耕的有機之道 ──2023 世界有機青年高峰會在花蓮

花蓮每年秋收之際的平原景致,就如金色棉被一般柔軟恬靜,這羨煞眾人的豐腴大地背後,是多年推動永續發展與有機農業的成果。(圖/王沛軒)

花蓮每年秋收之際的平原景致,就如金色棉被一般柔軟恬靜,這羨煞眾人的豐腴大地背後,是多年推動永續發展與有機農業的成果。(圖/王沛軒)

沿著 193 縣道,行在時而蜿蜒時而筆直的公路,一望無際的稻浪景色,被兩側聳立的山巒層層環抱,每年秋收之際的平原景致,就如金色棉被一般柔軟恬靜。山脈另一頭,公路平行在海的那一側,所見即是太平洋沿岸的梯田景致,隨著海風捲起層層稻浪,海、天、田三點一面,每每是旅人的最佳駐足之處。

這是花蓮獨有的山海距離,也是花蓮人與自然共榮的里山日常。然羨煞眾人的豐腴大地背後,是多年推動永續發展與有機農業的成果。

生態城市新想像,有機首都與永續的根

一片片金黃之下,蘊含於田間土地的有機肥與自然農法,正灌溉著花蓮永續繁榮的根。這座城市自詡臺灣的「有機首都」,但其實有機農業在臺的推廣不過也只是近三十餘年的故事,三十年能改變多少事?細數幾年間花蓮在有機生態的樹建,實有一番不容質疑的底氣。

根據農糧署統計,花蓮境內認證的有機耕作面積和戶數年年居冠,總耕地面積更占全國有機耕地近四分之一,作為一座永續城市,近三年間,不僅成立全國第一個有機農業促進辦公室,也訂定相關輔導辦法,以政策鼓勵著有機從業者獲得驗證支持,並推動著校園食農教育,鼓勵多元化的農產品應用。

今年,有機首都更辦理了一場深具意義的國際有機農業盛會——與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亞洲分會(IFOAM ASIA)合作舉辦「2023 世界有機青年高峰會」,為期兩天的活動,共有近 20 場專題講座,邀請來自同為農業大國的印度、菲律賓、孟加拉,以及日本、義大利等 26 個國家的農領域專家,更包含了新一代的青農們。

當這些有志一同的地球公民匯聚在臺灣的有機首都花蓮,共同討論著世界各地的生態與有機農業推廣時,氣候正義、糧食正義、智慧農業等更多元的農業想像得以迸發。農業不再侷限於一級產業的範疇,更橫跨地域與國界,成為整個城市、世代的課題。

為期兩天的活動,共有近20場專題講座,邀請來自同為農業大國的印度、菲律賓、孟加拉,以及日本、義大利等 26 個國家的農領域專家,更包含了新一代的青農們,共同討論著世界各地的生態與有機農業推廣。(圖/2023 世界有機青年高峰會)
為期兩天的活動,共有近20場專題講座,邀請來自同為農業大國的印度、菲律賓、孟加拉,以及日本、義大利等 26 個國家的農領域專家,更包含了新一代的青農們,共同討論著世界各地的生態與有機農業推廣。(圖/2023 世界有機青年高峰會)

依自然而生,順自然而耕

難得的一場國際高峰會,花蓮的在地品牌們也共襄盛舉。由來自花蓮縣富里鄉的「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與光復鄉馬太鞍的「瑪布隆農場」代表臺灣案例參與,一同和斯里蘭卡的農業諮詢公司創辦人對談發展願景。

位於花蓮縣最南端的富里鄉,是整個花蓮有機耕地密度最高的地區,全臺灣將近十分之一的有機米產自這片豐腴的土地。這裡的人們多乘載著依自然而生,順自然而耕的想望,不與自然爭地,並順應環境條件,實行有機農法,以維持著生態系循環。

長年地有機推廣,讓新一代的青年看見了家鄉的可能,目前主理「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與自有有機米品牌「天賜糧源」的返鄉青年鍾雨恩正是一例。畢業那年,鍾雨恩回到了富里,看見村落正面臨著人口外移與老化,便開始思考著能做什麼突破現狀。「人永遠生處在環境之中,若我們想從環境獲取資源,勢必要更友善的對待所處之地。」秉著對這份善的循環意念,新世代的加入,讓富里的有機農業有了新的擾動。

位於花蓮縣最南端的富里鄉,是整個花蓮有機耕地密度最高的地區,全台灣將近十分之一的有機米產自這片豐腴的土地。透過「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邀請新世代加入,讓富里的有機農業產生新的擾動。(圖/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社群專頁)
位於花蓮縣最南端的富里鄉,是整個花蓮有機耕地密度最高的地區,全台灣將近十分之一的有機米產自這片豐腴的土地。透過「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邀請新世代加入,讓富里的有機農業產生新的擾動。(圖/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社群專頁)

經過多年的在地深耕,「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透過藝術轉譯、景觀設計、科技創意導入等方式,步步提升富里地區的農產價值,走向食農教育、深度體驗等兼具富里特色與永續觀光的經營模式。一方面透過地方創生並吸引青年回流,另一方面持續推廣並支持著有機農業。「雖然我們身處在不同的地域跟國家,但大家都持續用不同的方法,努力地讓自己的家鄉被看見。」鍾雨恩說到,這也回應了此次高峰會匯聚世界青年的意義,讓更多的想法激發,更多的可能碰撞。

以農為底,橫跨地域的永續經營

而位於光復鄉的馬太鞍部落,瑪布隆農場經營者柯春伎正用著 Pangcah(邦查)順應天地的祖先智慧,將有機農法貫徹於復育阿美族重要的文化作物小米上。

馬太鞍溼地由馬太鞍溪與光復溪所沖出,廣達 12 公頃的沼澤地,是花蓮境內面積最大的溼地,更是花蓮馬太鞍部落族人世代的居住地。瑪布隆(Mapolong)是阿美族語「聚集、聚在一起」的意思,柯春伎以此命名,在實踐有機農業的同時,賦予農場更高的文化使命。

臺灣每年進口小米高達兩千噸,而自產值卻不到十分之一,更遑論有機小米在當中的佔比。不僅如此,柯春伎更發現,馬太鞍的小米源種正逐漸消失。面對現狀的迫切性,讓瑪布隆農場開始鑽研適地適種、傳統式撒播、穴盤育苗等生態農法,試圖用一己之力,透過小米復育,找回阿美族的飲食文化資產,並維護生態的多樣性,刺激著當地的永續觀光發展。

「小米必須持續種植,文化才不會被忘記。」這是瑪布隆農場經營者柯春伎的信念。部落的生活就是有機,因此,瑪布隆農場也產開全面的食農教育規劃,透過小米保種讓文化傳承延續。

瑪布隆(Mapolong)是阿美族語「聚集、聚在一起」的意思,柯春伎以此命名,在實踐有機農業的同時,賦予農場更高的文化使命。瑪布隆農場透過小米復育,找回阿美族的飲食文化資產,並維護生態的多樣性,刺激著當地的永續觀光發展。(圖/2023 世界有機青年高峰會)
瑪布隆(Mapolong)是阿美族語「聚集、聚在一起」的意思,柯春伎以此命名,在實踐有機農業的同時,賦予農場更高的文化使命。瑪布隆農場透過小米復育,找回阿美族的飲食文化資產,並維護生態的多樣性,刺激著當地的永續觀光發展。(圖/2023 世界有機青年高峰會)

回望這片土地——又或這座城市,由下而上,仍有許多有志者在為永續發展而努力著。有機農業的推廣無關乎鄉與城,關鍵在土地上的人,從產地到餐桌,再到永續城市發展,各國都有不同的做法。農業只是底,背後蘊含的都是對家鄉的期待與永續城市發展的想像。

想像,催生一座城市的樣貌

在島嶼東側,花蓮用有機農業開啟了宜居城市的新想像。這座城市正用自己的綠色經濟與自然步調,給予相對應的城市治理,在發展著觀光產業的同時,兼顧土地的豐盛循環,回應著人們對永續城市的需求。

我們對宜居的想像有多少,就有多少力量催生一座城市的樣貌,並推動著每一個公共政策。當來日再次踏上花蓮,見到層層稻穗堆疊的景象,會想起這片土地上,仍有一群人,正在共同為實現永續農業和貫徹地球公民的使命而努力著。

每一步改變都在讓我們更靠近理想的生活,與擁有更多選擇所居的權利。

在花蓮這片土地上,仍有一群人,正在共同為實現永續農業和貫徹地球公民的使命而努力著。而這座城市,也正用著自己的綠色經濟與自然步調,在發展著觀光產業的同時,兼顧土地的豐盛循環,回應著人們對永續城市的需求。(圖/王沛軒)
在花蓮這片土地上,仍有一群人,正在共同為實現永續農業和貫徹地球公民的使命而努力著。而這座城市,也正用著自己的綠色經濟與自然步調,在發展著觀光產業的同時,兼顧土地的豐盛循環,回應著人們對永續城市的需求。(圖/王沛軒)

(花蓮縣政府廣告)

資料來源:

https://www.2023woysinhualien.com/
https://www.tcdares.gov.tw/files/tdais/web_structure/7098/2167.pdf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ref=watch_permalink&v=617750700266834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308125515/videos/6832411400149037/

責任編輯/劉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