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把「生病」的標籤貼在孩子身上,可能只會造成家長與孩子更加抗拒走出來接受診斷。(資料照,柯承惠攝)
近年兒少青少年有自閉症、過動症等情緒行為問題的比例愈來愈多,但就醫率卻低的可憐。有鑑於此,國教行動聯盟等家長團體及部分醫師倡議,建議國內能比照先進國家,考慮將兒少青少年的「情緒症狀」,正名為「神經多樣性」。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表示,神經多樣性不是正式的診斷或病名,只是代表孩子大腦神經發展與其他多數的孩子存在差異性。但差異不代表缺陷!不輕易替孩子貼標籤,反而有助於他們走出來接受診斷與治療。
甄瑞興說,神經多樣性一詞是在1998年,由澳洲社會學家茱蒂.辛格(Judy singer)提出,一開始是針對症狀輕微的兒少自閉症,但後來進一步被廣泛應用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發展性言語障礙、閱讀障礙、書寫障礙、運動障礙、強迫症、妥瑞氏症、雙極性情感障礙等兒少的情緒行為疾病。先進國家的推動經驗發現,以神經多樣性稱呼他們的症狀,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尊重與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