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光電系統近在咫尺 台南重災區為何成電力孤島?

台南七股電線杆因丹娜絲颱風大量傾倒。(顏麟宇攝)

台南七股電線杆因丹娜絲颱風大量傾倒。(顏麟宇攝)

丹娜絲颱風造成嘉義台南停電、斷訊十幾天,重災區台南七股,劃設的光電開發區的面積近3500公頃、已開發至少1100公頃,居全台「冠軍」,沒想到風災過後竟然停電十幾天,旁邊的光電系統近在咫尺,居民卻無電可用,問題出在哪裡?

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地區,根據經濟部統計,颱風一共造成2454支電桿倒塌,造成全台累計停電已近100萬戶,然而,嘉南沿海地區在過去幾年,大舉開發太陽光電系統,台南七股地區更有近3分之1土地被劃為開發區,沒想到這次風災過後,竟然無電可用,台電電桿倒塌,連帶導致災區行動通訊斷訊十幾天,讓民進黨立委陳亭妃都砲口對內,質疑電信業者與政府部門毫無擔當,「NCC、數位發展部、交通部在哪裡?電信公司責任又在哪裡?」。

陳亭妃:台南宛如「與世隔絕的孤島」

陳亭妃指出,丹娜絲颱風造成全台南12個行政區幾乎全面斷訊,受災民眾在無電、無水、無訊號的三重困境中求援無門,宛如「與世隔絕的孤島」。最令人憂心的是,這場風災不過是中度颱風,卻讓基礎建設全面癱瘓,「那下一次呢?如果再來一個更強的,台灣還撐得住嗎?」

弔詭的是,台南在綠營執政後,成為綠營光電大躍進政策的急先鋒,卻在風災後成為電力與通訊孤島。經濟部在災後宣稱,光電設施在這次風災的災損,僅占全國設置量的0.4%,颱風登陸後太陽光電出力瞬時最大值達451萬瓩,占整體用電比重15.3%,但既然光電受損有限,為何光電設施近在咫尺的嘉南災區,得持續忍受十幾天的斷電之苦?

20250516-立委陳亭妃於立院「廣泛討論」發言。(蔡親傑攝)
執政黨立委陳亭妃痛批丹娜絲颱風造成全台南12個行政區幾乎全面斷訊,受災民眾在無電、無水、無訊號的三重困境中求援無門,宛如「與世隔絕的孤島」。(資料照,蔡親傑攝)

據了解,這次風災同樣造成台南與嘉義沿海的末端電網損壞,依據現行法規機制,光電系統的外部電網中斷時,光電系統會自動斷電保護,避免對維修人員造成危險,即便該系統在風災中完好無損,也無法進行供電。

光電案場無法直接提供給鄰近家戶原因

為何光電系統近在咫尺,災區居民卻無電可用?光電業者解釋,嘉南地區建置的光電系統,絕大多數係地面型或水面型光電系統,由於光電業者與台電簽訂躉購契約,業者會在光電案場旁建置升壓站,將電壓提升至161kV之後,才將電力併入台電電網,一般民眾使用的電力,是降壓之後的110/220V電力,光電案場發的電未經轉換,無法直接提供給鄰近家戶。

另一位業者補充,台灣目前多數的大型地面型光電案場為「全額上網制」或「躉售型併網制」,這類系統沒有設計「孤島運轉」(islanding)功能,也沒有配置逆變器具備「Grid-forming」能力,受限於台電躉購契約與電表設備,綠電業者不允許業者直接「改線」供電給其他人(即使是災民)。

台南沿海遭丹娜絲颱風吹毀的太陽光電板。(顏麟宇攝)
台南沿海遭丹娜絲颱風吹毀的太陽光電板。(顏麟宇攝)

除了法規限制,光電系統如要啟動災後供電模式,還需有專用配電設計、合約條款,以及安全考量評估。

業者解釋,過去很多屋頂型光電系統,會對外宣稱電力「自發自用」,餘電則併入台電電網,但地面型光電案場如果要就近供電給鄰近社區,必須要有離網運作設計與切換設備,包括離網型逆變器(或混合型逆變器)、儲能系統(BESS),另外控制系統必須具備自動切換離網模式功能,同時設計微電網架構(或小規模自主供電區域),才能在災後第一時間,將電力提供給災區使用。

未將「社區能源韌性」當作電網設計目標

業者表示,目前多數地面型光電場並無上述設計,主因在於成本增加、法規未強制、業者投報率考量,不願加建儲能與控制系統。

業者強調,相較於地面型光電案場,多採「全額上網制」或「躉售型併網制」,屋頂型太陽光電系統,因為使用工廠與民宅屋頂,這些單位同時也是電力使用單位,因此部分會採取「自發自用、餘電上網」模式,這樣的系統的好處是,即使外部電網斷電,只要配置了離網備援功能,仍能維持關鍵設備供電。

業者坦言,台灣過去9年的大舉建置綠電,背後的整套政策架構,仍然是把「再生能源占比達標」當成政策優先考量,並未將「社區能源韌性」當作電網設計目標。

魚電共生太陽光電板。(顏麟宇攝)
台灣綠電政策仍然是把「再生能源占比達標」當成政策優先考量,並未將「社區能源韌性」當作電網設計目標。(資料照,顏麟宇攝)

經濟部過去幾年,雖有補助所謂的「防災型微電網」、「社區型微電網」,讓容易發生斷電的原住民部落建置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和傳統的小型或柴油發電機,例如2015年蘇迪勒颱風過後,烏來福山部落在福山國小建置防災型微電網,但這個理念,並沒有落實到大型綠電系統的建置。

以高雄鳳山智慧綠社區為例,《台電月刊》指出,微電網須具備孤島運轉的能力,即電力資源可以併網也可以離網獨立運作。然而鳳山智慧綠社區無法獨立運轉,所以不算嚴格定義的微電網,但可視為虛擬電廠,虛擬電廠也是將發電、儲能與需量反應整合在一起。

國人對太陽光電的抗災能力產生疑問

光電業者表示,這次風災,水面型光電系統遭颱風掀翻的畫面,已經讓國人對太陽光電的抗災能力產生疑問,嘉南光電熱區在這次風災長時間停電,也會影響到當地民眾對光電系統的支持。為了強化大型光電案場與在地社區的連結,政府在光電案場的籌設上,或許應該強化「社區能源韌性」功能。

業者建議,未來大型光電案場,可以考慮訂定一定比例之電力,須具備「緊急離網供電」能力。為強化電網末端能源韌性,政府應該補助業者,建置儲能系統與微電網切換設備,並且導入韌性綠能認證制度,同時將再生能源,納入地方防災體系與避難中心能源配置。

在技術面上,政府應該推動光電+儲能+微電網(Grid-forming Inverter)整合方案。推動「光電社區共享」模式,平時售電、災時供民的模式。同時鼓勵業者與地方政府簽訂「災後供電協議」,將能源韌性納入ESG評比與獎補助條件。

業者表示,台灣目前綠能發展仍以經濟導向為主,缺乏災害應變與地方供能韌性設計,要讓光電成為真正的公共資源,未來在法規設計、電力市場開放、與基礎設施建置上都需要跨部會合作推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