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冷戰》兩強爭霸高科技:美國如何防範中國經濟間諜,將決定台灣產業命運

美中新冷戰、貿易戰、中美關係(美聯社)

美中新冷戰、貿易戰、中美關係(美聯社)

與其他強權曾展開的同類行動相比,中國的經濟間諜活動是最為全面,同時最精細複雜的行動之一,但(美國)須針對其量身打造有效的應對措施,避免造成意外的副作用。

美國研究人員在1970年代創建網際網路之際,中國仍處於文革動盪之中;當美國網際網路泡沫於2000年宣告破滅,在太平洋另一端的中國,馬雲與張汝京才剛分頭創立阿里巴巴、中芯國際;到了今天,中芯國際一躍成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五大半導體製造商,美國雖仍是引領全球數位科技變革的領頭羊,中國資通訊(ICT)產業飛速發展的腳步卻不容小覷,翻開全球前十大數位經濟公司的榜單,中國企業就佔據了其中四席。

不過,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期刊日前刊登兩岸政策協會理事長譚耀南(Stephen Tan)、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尹麗喬(George Yin)合著的專文,直言中國之所以能在高科技領域急起直追,國家力量暗助的經濟間諜活動絕對是箇中關鍵。

以出口管制打壓中國,以補貼與協定支持台灣

譚耀南與尹麗喬在文中強調,在當前的世界,只要掌握數位經濟的優勢,就形同掌握了技術與財富;無論不斷升溫的美中新冷戰如何展開,科技層面的競逐都將是重中之重。兩人回顧中國在科技產業從事經濟間諜活動的手段,並指出美國在採取現行「出口管制」(export control)戰略的同時,更應以補貼甚至貿易協定等形式,對台灣等盟邦的ICT產業提供支持,才能更有效地降低中國經濟間諜帶來的殺傷力,在核心戰場保持優勢。

「若少了經濟間諜活動,中國的ICT領域絕無可能(如現今一般)飛躍成長。」文中寫道,較晚開始發展高科技產業的中國,必須靠著經濟間諜竊取先行者的經驗與專業知識,才有可能趕上其他國家積累多年的學習曲線。

其實翻開近代史,仰賴經濟間諜發展產業的先例所在多有,19世紀的德國間諜從英國竊得鋼鐵生產技術,造就魯爾區(Ruhr)成為今日歐洲工業的心臟地帶;蘇聯國安會(KGB)在1960年代成功竊取「協和號」(Concorde)客機的設計,讓蘇聯成功造出本國的超音速客機。

靠「中國特色」經濟間諜打下半壁江山

中國被控有大量商業間諜集體竊取美國商業機密,也可能包含軍用武器情報。(美聯社)
(示意圖)中國被控有大量商業間諜集體竊取美國商業機密,也可能包含軍用武器情報。(美聯社)

環顧歷來的經濟間諜手法,包括挖角競爭對手的員工、利用「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破解對手產品的製程與技術、在對手內部安插自家間諜、駭客攻擊等形式,但中國政府主要利用以下兩個面向竊取技術機密:

誠如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NCSC)主任伊凡尼納(William Evanina)點出,比起動用情報人員,中國通常會吸收科學家、工程師、商人身分的個人,藉由他們的職位之便竊取機密,包括透過吸引學界人才的「千人計畫」取得美國研究知識,2018年被美國執法當局以間諜罪逮捕的季超群(Ji Chaoqun)也是一例。

季超群曾就讀於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大學(IIT),在學期間除了替中共蒐集美國軍用航空的資訊,更被要求對數名剛從科技業退休、曾受雇於美國國防承包商的人士進行背景調查。「他們可以來到美國,深入組織內部,從事重大工作項目,使他們得以出於惡意獲取資料並傳回中國,」伊凡尼納表示。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也高度仰賴企業、學校等實質上為「準國家實體」(quasi-state entities)的機構從事經濟間諜活動。例如中國國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旗下的咸陽彩虹光電科技(CHOT)甫成立一年,就靠著一舉挖角台灣面板廠群創光電48人核心工程師團隊,獲取關鍵技術,在2017年搶下三星的一筆大訂單,其商業間諜活動更未就此停歇—今年3月,鴻海集團子公司日本夏普,便在美國向CHOT提告,控訴CHOT涉嫌專利侵權。

中國政府與企業轉而扮演「藏鏡人」

另一方面,隨著美國如今對中國企業與研究人員愈發警惕,使中方直接盜竊美國知識產權變得更加困難,中國政府及企業轉而扮演隱身背後的「藏鏡人」,透過他國的第三方代理人,諸如私人企業、學術機構甚至學者充當經濟間諜,藉以獲取尖端技術的例子越來越多。

2018年11月,台灣聯華電子(聯電)及旗下3名員工,被控協助中國企業「福建晉華集成電路」竊取美商科技大廠美光(Micron)的營業機密,遭美國檢方以經濟間諜罪名起訴,就是同類型事件中案情最重大的例子之一。

而愛爾蘭都柏林科技大學(TU Dublin)近來和與解放軍關係緊密的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在「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領域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也使英國大學此前的相似合作案例再度受矚。

美國三招抵擋經濟間諜戰

文中寫道,面對中國的經濟間諜攻勢,美國的具體防禦策略主要為起訴經濟犯罪、控管移民、管制出口三大方面。

在法律層面,美國司法部在2018年11月推出「中國行動方案」(China Initiative),對中國政府與企業的「經濟犯罪行為」展開全面調查與起訴,迄今已展開逾30起訴訟與和解案。另外,川普政府近日宣布,禁止曾參與中共「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計畫的中國研究生入境美國,也是美方對中國經濟間諜的最新反擊。而在美中的科技戰場上,美國目前最令外界關注的對策,自然是對本國高科技產品、技術,以及對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祭出的出口管制。

雖然此舉確實踩中中國ICT企業的痛腳,但譚耀南與尹麗喬指出,出口管制措施除了必然使美國企業蒙受損失,相較中國公司坐擁政府補貼、優惠貸款及龐大的國內市場,歐洲、亞洲甚至美國本土企業卻沒有同等的喘息空間,可能在美國政府扳倒中企前就先行投降。兩人呼籲美方務必審慎使用出口管制攻勢,否則恐怕將付出兩敗俱傷的代價。

以預計在美設廠的台積電為例,這家全球半導體龍頭7月宣布,將停止向華為子公司海思半導體供應晶片。在此之前,台積電有15%的收益來自海思,也就是說,台積電為了遵循美國的最新出口法規,損失了高達5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470億元)的收入。

美國6月宣布將修改美國企業與華為生意往來的禁令,全球半導體業者都會受到衝擊。(美聯社)
美國對華為祭出出口管制禁令,全球半導體業者都會受到衝擊。(美聯社)

譚、尹兩人在文中提醒,正是因為美國實施出口管制的成本由這些ICT企業承擔,使它們更難以招架中國的挖角戰;企業若因出口管制造成的損失而倒閉,銀彈充沛的中國企業更能藉機招募大量失業的技術人才,甚至將這些公司收歸旗下。亦即出口禁令可能在實質上促進了中國的經濟間諜行動,反而對美國國安造成危害。

但兩人也強調,本文並非要鼓吹美國揚棄出口管制策略,而是呼籲美國政府採取適當配套措施,減輕禁令對其他公司造成的附加傷害。文中建議,美國短期內可以先針對受出口新規影響的科技公司進行補貼,長期的補償則可從建立「管制一致性」(regulatory alignment)與制定貿易協定著手,使台灣等盟友的ICT公司與美國產業生態系更為緊密,從而降低對中出口管制導致的損失。

兩人在文末也附和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與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近日的分析,強調有鑑於台灣ICT企業在美中科技戰具備的戰略地位,台美達成貿易協定的時機已然成熟。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