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對台7項軍售訊息浮出水面,當中被點名的陸基魚叉飛彈,外傳能藉由其提升陸射反艦飛彈部署數量,打造有如刺蝟一般的制海戰略,但也因為代表將投入龐大預算,軍方內部因此出現軍艦相對不重要的「艦隊無用論」聲音。(資料照,蘇仲泓攝)
隨著美國衛生部長、國務院次卿先後訪台,台美關係似大大邁進;且在美中兩強情勢持續緊繃、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有連任壓力的情況下,近期《路透社》報導美方將對台進行軍售,項目更有7項之多,這種近乎「大清倉」的作法引發外界關注。而在被點名的7項武器名單中,「岸基魚叉飛彈」不僅代表台灣執行國土防衛作戰的核心戰略之一,更因而有涉及軍方內部路線之爭的「艦隊無用論」聲音出現。
艦隊無用論可從2個方向談起,一是海軍在艦隊之外的制海戰略,二是海軍當前艦隊的組成及未來方向。在制海戰略部分,撇除艦艇外的選擇,海軍無非是以反艦飛彈為攻擊為主。
海軍「海鋒大隊」下轄各中隊分散在全台各地,專責操作飛彈,並以岸基(陸射)陣地為主,彈種則為我國中科院自行研製的雄風飛彈,型號則為二型及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的三型。此外,為提高戰場存活率,這些岸置飛彈和空軍防空飛彈一樣,都大量改採機動發射車方式部署,不僅不易遭敵先期掌握,更能發揮「打了就跑」特性,成為國軍建軍備戰的主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