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碼引進移工不影響本勞?原民會曝驚人數字凸顯他們的困境

根據原民會統計,台灣原住民族勞動人口中,男性從事營造業比率接近25%。示意圖。(資料照,曾廣儀攝)

根據原民會統計,台灣原住民族勞動人口中,男性從事營造業比率接近25%。示意圖。(資料照,曾廣儀攝)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相關的國境管制措施讓台灣的外籍移工仲介一度抱怨無法引進移工。過去幾年,台灣引進移工持續高速成長,政府今年為了解決公共工程流標問題,甚至將公共工程外籍移工申請門檻,從「總計畫規模100億元」,放寬為「個別計畫1億元」。現在,內政部又研議開放一定面積以上之住宅與商辦建案移工申請。這2項開放措施,都可能傷害台灣最弱勢的原住民勞工,根據原民會統計,台灣原住民族勞動人數為27萬3372人,其中有15%從事營造業,男性原住民從事營造業比率,更接近25%。

台灣外籍移工人數,近年在台商回台與前瞻基礎建設「雙引擎」帶動下持續成長,去年底高達71萬8058人,比2015年的58萬7940人多出13萬人,為了讓台積電、大立光等具國際競爭力企業能夠有足夠勞動力,勞動部的「3K、5級與Extra(附加勞工)」政策,讓外籍移工占員工比率,在40%的天花板之上又增加了10至15%的上調空間,去年行政院推動「台商回台3大方案」,「附加勞工」與「台商回台」從2014年合併實施迄今,累計已增加了13萬名的移工引進空間。

20200613-移工職災配圖,移工身影配圖。(陳品佑攝)
近年在台商回台與前瞻基礎建設「雙引擎」帶動下,外籍移工人數在去年底高達71萬8058人,較2015年多出13萬人。示意圖。(資料照,陳品佑攝)

移工人數不斷攀升,讓審計部在2019年中央政府總決算中,點名勞動部未能建立「外籍勞工聘僱警戒指標」的缺失。總決算報告指出,勞動部為保障本國勞工工作權益,2017年3月的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會議,曾經依據專家學者意見,以「目的性」、「關聯性」、「資料可及性」及「產業移工與社福移工分流」等4項原則,擬定移工引進的12項警戒指標。不過,迄今卻始終無法將指標轉化為明確的「每年得引進總人數」。

以移工人數最多之製造業及家庭看護為例,前者聘僱人數上限係雇主聘僱本國員工之特定比率,後者則符合身障等特定條件,與《就業服務法》所揭示總量管制精神未盡相符,導致移工人數暨其占本國就業人數比率逐年攀升,據勞動部統計,截至2019年底止,已達71萬餘人及6.23%。

高雄市府工務局函文通知室內營建業者及施工單位,依規定應就各工地內設置之警示燈、鷹架、鷹架護網及建築材料堆置等項目加強安全巡查。(圖/徐炳文攝)
內政部表示,台灣新進人力不足應付龐大營造人力需求。示意圖。(資料照,徐炳文攝)

就在外籍移工人數持續攀升之際,行政院工程會與內政部今年卻以營造業缺工為由,放寬移工的申請門檻。內政部主張,台灣過去2年「產業回台、前瞻建設、都更危老、社宅興建等,都是國內原有建設需求之外的新增工程,而國內營造人員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新進人力不足應付龐大營造人力需求。人力不足造成工程招標不易,流標增加、成本升高,也會讓原訂的建設期程延宕」。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日前在個人臉書上表示,「內政部做為營建產業的中央主管機關,有責任向勞動部爭取擴大外籍營造移工員額,以減輕日趨嚴重的缺工問題」,強調這項提案預估可以增加3000餘名,占營造工程人員比例0.5%以下,「基本上不會影響本國勞工的工作機會。」

然而,營造業引進移工,衝擊最大的仍是勞動市場相對弱勢的勞工,尤其是原住民勞工。根據原民會統計,原住民15歲以上人口為46萬825人,勞動力人數有27萬3372人,目前失業率為4.13%。今年6月,原住民就業者從事的行業以「製造業」最高,比率為15.18%,其次是營建工程業,比率14.89%。原住民女性從事「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的比率最高,占整體比率15.68%;男性以從事「營建工程業」的比率最高,占比高達24.63%。

原民會研究指出,去年6月原住民有酬就業者每月主要工作收入為3萬28元,較2018年同期增加0.79%,顯示原住民近年失業率及工作收入已有改善,但每月主要工作收入與全體受僱就業者仍有落差,「且從事非典型就業型態及勞力密集營建工程業之比率相對偏高。」

原民會報告顯示,「原住民近10年從事營建工程業之比率,在13.04%至18.56%之間,相較同期間全體就業者的8.15%至8.58%明顯較高」,原住民從事非典型工作人口占總原住民就業人口之17.09%,明顯高於同期全體就業者從事非典型工作人口比率7.13%,因「季節性或臨時性的工作結束」導致原住民失業人數之比率達22.29%,亦明顯高於全體民眾之13.06%。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