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拍賣行3月11日以6934萬6250美元(約新台幣19.5億元)的天價售出,美國數位藝術大觸Beeple的加密作品《日復一日:最初的5000個日子》。
年輕的藝術家們正震驚於藝術作品最新的增值方式,這是史上第一次,藝術家終於能夠真正「擁有」並出售數位藝術品,但他們多數不知道,這背後的環境成本。
就在幾個月前,以創作「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塗鴉闖出名號的美國20歲畫家波金斯(Jazmine Boykins),仍在網路上免費贈送畫作,但在把作品化為「不可替代代幣」(non-fungible token,NFT)數位資產之後,她更容易賺得辛苦作畫的報酬,波金斯最近以每件數千美元的價格出售她的作品,「看到數位藝術品被以這種價格買下,我驚呆了。這給了我繼續創作的勇氣。」
NFT掀起一波顛覆數位產品交易的革命,任何數位形式的虛擬事物只要轉化NFT後,就能夠激起搶購與收藏慾望。NonFungible.com網站顯示,光過去一個月內,迷因、動圖、短片等各種NFT藝術品的銷售總額超過2億美元(約新台幣57.2億元),超越整個2020年的2.5億美元(約新台幣71.5億元)記錄。
彩虹貓(Nyan Cat)動圖以價值60萬美元(新台幣1670萬元)售出。推特(Twitter)創辦人多西(Jack Dorsey)15年前的第一條推文「just setting up my twittr(剛創設了我的推特帳號)」化為NFT資產後,得標價飆破290萬美元(約新台幣8230萬元)。藝術家「Beeple」的數位圖檔作品《日復一日:最初的5000個日子》(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6934萬6250美元(新台幣20億元)天價拍出。
15 years ago today Jack Dorsey sent the world's first tweet.#HappyBirthdayTwitter #Twitter15 pic.twitter.com/4aWmAU2wlt
— MIT CSAIL (@MIT_CSAIL) March 21, 2021
由於區塊鏈技術具「不可篡改」特性,一旦交易記錄成了「區塊」,即永久無法更改這個已成的交易事實。但得標者並沒有獲得作品流通的買斷權,任何網路用戶依然可以在合法範圍內無限觀賞、複製NFT加密藝術品。這樣看來,高價購買NFT的人似乎很荒謬,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願意出高價買一個數位檔案?NFT熱潮是否會像美股散戶熱購GameStop那樣,激湧而退?
每一個NFT加密藝術品的價值都是獨一無二的,通常是最高出價者設定的估值。想要以NFT形式出售作品的藝術家必須與市場簽約,然後在區塊鏈(通常是以太坊區塊鏈)上傳並驗證作品信息,以「鑄造」專屬的唯一數位驗證──NFT。登上區塊的費用通常介於40美元(約新台幣1140元)到200美元(約新台幣5720元)。然後,藝術家就可以在eBay等平台的NFT市場上進行拍賣。
NFT存在於區塊鏈(blockchain)當中的數位加密證明,用於驗證所有權與真偽。區塊上詳細加密存儲有關作品的詳細信息,包含創作者署名、交易歷史、歷任所有者等,有助於鑑定這份作品的真偽、原創性和所有權,確保不可能在其他區塊鏈上傳相同圖像的NFT副本。
NFT與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有些類似,但兩者有一個關鍵差異:一枚比特幣可以與另一枚比特幣等價交換(所以是貨幣),然而每一枚NFT都是獨一無二的數位標記,不可互相替代交換。
科技基於人性,NFT加密藝術作品會如此爆紅,絕對有該紅的原因,不是純粹吹大投機泡沫而已。
藝術產品登記於區塊鏈上並且「貨幣化」,事實上就是在建立一個透明、可信賴的藝術資訊平台與藝術市場,因為在區塊上的NFT資產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可被驗證與永久紀錄等特性。這個做法彌補了藝術市場長期的需求,過去作品來源、真偽等資訊不透明,一直是買賣交易的一大阻礙,買家受制於藝術市場的鑑定與經銷業者等,難以獨立、高效率地鑑別藝術品的價值。
而區塊鏈技術輕鬆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信任障礙,買家透過NFT清楚記載的藝術品真實資訊,諸如原作的鑑別方式、作品年代、品相、交易紀錄、交易時間、價格等,便於獨自追查與釐清疏漏,帶動快速又高效率的自由購買與數位藝術市場繁榮。對藝術家或藝術機構來說,這方便他們確認數位作品在全球的使用狀況、交易歷史,還有版權收益。
數位藝術沒有實質存有且通常免費流通,價值長久以來都被市場低估。NFT讓這些作品增值「稀缺性」,例如限量版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名牌球鞋,肯定會被炒高售價。實質存在的限量球鞋,我們很容易明白它們為何物有所值,但很難理解為什麼數位藝術或任何其他數位檔案值得賣出天價。
NFT數位藝術的「稀缺性」在於,它透過區塊鏈終於產生獨一無二的「擁有權」。對於收藏家來說,購買藝術品的重要誘因是獲得原版的「擁有權」,買下之後可以展覽,只不過數位藝術品的展示空間在網路或區塊鏈上。這也證明購買名畫數位原版,其實不會比購買實體還虧,因為全世界本就流通著名畫的實體複製品,而數位版還有區塊鏈第三方公正的紀錄。
'soulmate', my first digital abstract piece, is now available on @withFND with a reserve price of 1.5 eth
— the orange moon, blacksneakers (@BLACKKSNEAKERS) March 24, 2021
once the reserve is met, the 24-hour auction will start and the highest bidder will also receive a physical copy! https://t.co/kqufCLJcTg
thank you in advance! pic.twitter.com/8cqhDS7Fmb
在網路世代成年以後掀起的NFT藝術熱潮,也象徵著Z世代年輕人藝術鑑賞方式的改變,他們習慣購買線上遊戲的虛擬寶物、投資虛擬貨幣,現在藝術鑑賞方面,他們願意購買虛擬藝術品,放在網路空間上欣賞。此外,購買數位藝術品不僅是為數位檔案本身付費,也是為了支持藝術家的勞動付出。
「如果你的整個世界與生活幾乎都在虛擬網路中度過,那麼花錢買虛擬的東西就很有意義,」22歲的NFT收藏家華萊斯(Shaylin Wallace)表示,藝術家為作品投注心血,並以應得的價格出售,「我希望你看到我的收藏後,心想『哦,這些都是與眾不同且獨一無二的東西。』」
此前,許多數位藝術家對內容創作感到厭倦,因為這些內容雖然在臉書(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群平台上吸引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追蹤,卻難以「兌換成現金」,NFT的出現激起了數位藝術家的創作熱情,畫家、音樂家,電影製片人甚至是新聞媒體等數位內容生產者,都在構想著NFT能如何改變他們的創作過程。
《紐約時報》(NYT)專欄作家魯斯(Kevin Roose)將專欄文章「在區塊鏈上買下這篇專欄!」(Buy This Column on the Blockchain!)轉換爲 NFT,在加密藝術平台上出售,截至目前,最高喊價來到約3萬4000美元(約新台幣97萬元)。在網路社群平台獲得喜愛的藝術風格正在蓬勃發展,尤其是犀利諷刺、街頭風格配色、非主流的畫作。使用加密貨幣的「挖礦」族群正好喜愛非主流的形象,他們也希望別人認為他們是「科技界與金融界的龐克族」。
The NYT made a NFT!
— Kevin Roose (@kevinroose) March 24, 2021
My new column is about NFTs, and I also turned the column into a NFT and put it up for auction on @withFND, with proceeds going to charity.
Bid away, and you could own the first NFT in the paper's 170-year history. https://t.co/9ItGZvID8B
當代藝術家克莉絲塔‧金(Krista Kim)創建全球首件NFT虛擬房地產「火星屋」(Mars House),以約50萬美元(約新台幣1431萬元)拍賣出,買家可上載「火星屋」檔案到「元宇宙」(metaverse)虛擬實境世界中,體驗在「火星屋」裡的生活。她也預測,NFT交易未來將會在短時間內融入現實的生活方式中。
新一代數位藝術家們正在緊密地討論NFT的發展性。「有這麼多來自不同背景和流派的人來分享他們的藝術作品,建立聯繫,並發展事業,」波金斯說,「藝術家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他們的作品中,看到他們得到適當的報酬,這真是令人感到安慰。」
與此同時,技術專家認為,NFT是區塊鏈革命邁出的最新一大步,這場革命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消費者資本主義,對房屋貸款到醫療保健等各個領域都具有重大意義,透過區塊鏈儲存個人病史與貸款資訊,可以有效避免人為操作產生的隱私與種族主義問題。
不過這超乎想像的發展讓傳統藝術界人士措手不及。藝術顧問克倫威爾(Wendy Cromwell)說:「有很多傳統收藏家開始關注NFT,但他們完全無法接納這概念。我們處在一個真正的轉折點:藝術界許多經驗豐富的人都年齡較大,沒有興趣或精力來解析網路語言。」
NFT熱潮雖減去鑑價成本,讓買賣雙方都能受益,但也並非沒有其陰暗面。首先它有技術壁壘,藝術家需要有一定資金,並且知道管道聯繫精通區塊鏈技術的機構,以協助出售加密藝術品,這就會阻擋一些創作者加入這個新興市場。
法律層面上,現有的版權法規該如何納管這項新技術也存在問題。目前出現一些案例,藝術家的作品在未經其許可下,就遭到他人竊取複製並以NFT的形式出售。貝爾(Connor Bell)的作品就被人偷偷發布在NFT市場上,他認為在法律保障尚未齊全之前,「這等於是新增了一個可以利用他人心血的平台」。
台灣數位產權新創Bitmark早在2年前已經注意到區塊鏈對產權保護的漏洞,並展開類似於NFT的數位資產所有權加密計畫,協助音樂人在區塊鏈上登記音樂資產。
環境方面,在區塊鏈上生產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代幣,需要大量電力「挖礦」,創建與拍賣NFT亦然,需要高性能的專用計算機,讓計算機進行複雜的運算,去驗證交易真偽。NFT主要交易平台有MakersPlace、Nifty Gateway、SuperRare,大多透過以太幣進行交易,一場拍賣下來,花費的電量恐怕比一間家戶一年的用電量還多,尤其全球多數地區仍仰賴化石燃料。
許多藝術家蜂擁創作加密藝術,卻不知道區塊鏈應用背後的碳足跡排放。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視覺藝術管理學助理教授惠特克(Amy Whitaker)說:「區塊鏈對環境的影響是一個大問題。」但一些區塊鏈支持者認為,電力負荷問題被誇大了,具有環保意識的藝術家可以使用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區塊鏈平台。
儘管對於技術傳播者來說,NFT狂潮證明了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平台具有深刻改變世界的力量,但惠特克仍認為,「注意到潛在的社會影響非常重要,我們應竭盡所能,妥善管理區塊鏈革命在環境等其他方面的成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