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陽:安養信託財產本金300萬元以上才合理

社團法人台灣康寧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鄭智陽本身是律師,也是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董事,致力於高齡者權益保障。(柯承惠攝影)

社團法人台灣康寧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鄭智陽本身是律師,也是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董事,致力於高齡者權益保障。(柯承惠攝影)

根據信託公會統計,我國2023年底,為55歲(含)以上高齡者辦理的安養信託,平均每件信託財產本金僅80.5萬元,我覺得太低了。國人目前平均餘命82歲,假設65歲退休,希望每個月拿1萬元,因為還會活204個月(17歲),信託財產本金應為204萬元;如果希望每月拿1.5萬元,信託財產本金應達306萬元。

如果70歲開始領取,每個月拿1萬元,因為還會活144個月(12歲),信託財產本金應為144萬元;如果每個月領1.5萬元,信託財產本金應為216萬元。平均每件財產本金80.5萬元的數字遠低於前述各種情境,而且如果65歲開始領,80.5萬元代表每個月領不到4000元。

從銀行收取的信託管理費來看,多數銀行每個月最低金額設在500元(俗稱低消),一年等於要6000元,假設銀行計算信託資產的年費率為千分之2,代表信託財產本金要達到300萬元(含)以上,用低消6000元反推的年費率才不會超過千分之2;如果每年費率為千分之5,代表信託財產本金要達到120萬元(含)以上才划算。

不管從民眾實際生活所需,還是從銀行收取的費用來看,高齡者的信託財產本金80.5萬元都是偏低的。數字會這麼低,我推測主要有四個原因,首先是信託公會與銀行近幾年開始推廣預開型安養信託,委託人不會一下子把錢全部丟進信託專戶,初期投入的本金較低。

第二是信託業者都清楚的,銀行從業人員為了評鑑、KPI、績效等等,找親友或自己去辦安養信託,俗稱行員件,這種類型,它的信託財產本金應該就會是低的。

另一方面,多數國人並不曉得有安養信託,金融從業人員比較有相關知識,其進行安養信託的機率應該也會比較高。

第三,安養信託講究財產安全跟保障,不偏重投資跟效益,對於追求報酬率的人來講,可能不願意放太多資產在信託專戶中。

最後一點,許多台灣高齡者的財產中,不動產占比大、存款相對較少,不動產不容易拿來交付信託,導致總資產中只有一小部分的財產可以拿來交付信託。

安養信託的兩大族群為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身心障礙者信託本金「陡降」的情況非常特別,政府應該好好探究到底發生什麼事了。身心障礙者在2022年底(含)之前,平均信託財產本金都高於200萬元,雖然受益人不到800件,但這些應該都是實質需求,也就是有財力的家長為身心障礙子女規劃安養信託。

2018到2020年之間,身心障礙者的平均信託財產本金更是介於310萬到361萬元,符合我說的300萬元以上是比較合理的數字,顯示身心障礙者的部分,會去做安養信託的是主動且願意去做的。不過,2023年底,身心障礙者的受益人件數從706件暴增至5236件,平均信託財產本金則是從273.7萬陡降至56.1萬元,突然變得比高齡者還低,不太尋常

我覺得有兩類族群對安養信託是有剛性需求的,包括:獨居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另外,家庭關係不太好的人也需要安養信託。獨居者部分,我在2000年念陽明長照碩士學程寫論文時推估過,我國2050年獨居老人至少有130萬人以上,未來如果不能提供適當的協助或照顧,未來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安養信託只能處理錢的問題,當一個獨居的高齡者失能失智而無法自理生活時,就算銀行裡頭有錢也沒有用,他根本沒有能力使用這些錢去買東西、安排食宿、看醫生等。這時候就需要利用成年監護制度,由監護人協助高齡者做各種安排。監護制度應該可以跟安養信託結合,政府應該鼓勵社福機構或社會支持系統去介入提供協助,不然我覺得台灣的社會安全網以後會紅燈亮不停。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怡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