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6 08:50
1997年5月18日518大遊行和在此之前充滿肅殺之氣的抗議遊行,有著全然不同的氣氛。(資料照,林瑞慶攝)
反制執政黨「大罷免」的反制罷免,在各地黨部引來檢調「辦案」,一項極少上街、甚至打從內心不喜歡街頭群眾運動的國民黨,總算認清自己已經在野的身分,在4月26日上街抗議民進黨政府的「司法追殺」。
台灣街頭的陳抗運動從黨國統治的戒嚴時期,到現在也經歷4分之3個世紀,隨著政治結構的改變,以前的在街上抗議司法迫害的在野黨,如今已經成為被抗議使用司法迫害的執政黨。只是除了腳色的轉換,陳抗現場的策略運用也是隨著時代而改變。過去黨國時代,總是使用媒體優勢,將陳抗人士抹上粗俗無文、視秩序為無物的罪犯形象,這讓陳抗者花費大量精神在改變抗爭遊行的「氣質」,希望訴求獲得一般民眾的認同。
政治街頭運動最明顯氣質改變,就是從國民黨分裂出的新黨,當初為了取得上街陳抗的正當性(這些人以前可是和黨國一起控訴陳抗者都是要造反的亂黨),非常強調「秩序」(潛台詞就是我們沒有變、我們和亂黨不一樣),「遊行沿路一片垃圾都不留」這種後來的陳抗者不得不遵守、讓幻想自己是浪漫共產革命者火冒三丈的新規矩,就是那個時代新黨遊行的創舉。
1997年這場五一八遊行,正是陳抗運動者努力改變「氣質」的代表作,或許時代變遷已經沒人記得當初這場遊行的訴求,但五六年級生一定記得那個打在總統府建築上的雷射光腳印。這篇1997年五一八遊行後的分析報導,描繪出台灣街頭陳抗的演變。(新新聞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