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新聞》那一天彭淮南親自出馬坐鎮 2004年初美元狂瀉大企業、小公司怎麼因應

2004年時任央行總裁的彭淮南,在美元劇烈波動時,親自出馬到外匯交易室坐鎮指揮。(新新聞資料照)

2004年時任央行總裁的彭淮南,在美元劇烈波動時,親自出馬到外匯交易室坐鎮指揮。(新新聞資料照)

為什麼我們要回顧這篇報導

就一般的中文語境,「升」是好事、「貶」是壞事,看歷朝歷代文人,被貶官那副要死要活的樣子,你就知道「貶」無論如何不是什麼讓人開心的事情──除了匯市。5月5日台幣急升,台灣各行各業,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庶民都嚇到臉發青。

在二戰後一窮二白的台灣,就走上了出口擴張的不歸路,公司賺取美金,當然希望台幣幣值越低越好,畢竟員工薪水和大部分的營運成本,都是台幣計價的,同樣給員工新台幣100元薪水、每個月賺100美元,這1美元可以兌換多少台幣,可就對公司營運影響甚大。

於是乎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2010年代,直到現在2020年代,只要美元兌台幣一有風吹草動,全台灣莫不緊張萬分,大小公司、政府央行,無一不繃緊神經、權力面對。這篇《新新聞》2004年的報導,講述當時美元持續走貶,全台上下緊張面對的情況。至於問到為什麼半個世紀過去,台灣始終無法擺脫「台幣一升大家就瀕臨崩潰」的窘境,只能說對於出口企業,什麼都是假的、只有美國市場是真的,什麼分散投資、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對老闆們來說都屬於「紙上談兵」的空話。(新新聞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