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有如命運多舛的絕世美女,在歷代掌權者操弄之下,身分從大教堂、清真寺到博物館,一再流變。今年7月10日,又被土耳其總統一聲令下,改回清真寺。其實,聖索菲亞是全人類共享的文化瑰寶,不該淪為國家、宗教或政客的禁臠。
西元1453年5月28日,鄂圖曼帝國海陸大軍包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已經52天,即將發起最後攻勢,全城人心惶惶。晚間,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巴列奧略(Constantine XI Palaiologos)來到壯麗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舉行一場莊嚴肅穆、有如葬禮的最後儀式。
第二天凌晨,年方21歲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t II)指揮部隊從君士坦丁堡西北角城牆攻入,君士坦丁十一世以身殉城殉國。當全城陷入屠殺與姦淫擄掠,數千名民眾湧入聖索菲亞避難,希望得到大教堂的庇護,但鄂圖曼軍破門而入,眾人無一倖免,哭聲取代了祈禱聲。
穆罕默德二世騎馬入城,直抵聖索菲亞,下令將它改建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將近五個世紀之後,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為貫徹政教分離,在1934年下令將聖索菲亞清真寺改為博物館,對全人類開放,也向基督教世界遞出橄欖枝。今年7月10日,人稱「新蘇丹」的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開歷史倒車,下令將聖索菲亞博物館改回清真寺。
一連串的「下令」。如果聖索菲亞是一位女子,她是一位紅顏薄命、任憑掌權者擺布的絕世美女。第十世紀一位來自東歐基輔羅斯(Kievan Rus)的使節,造訪聖索菲亞之後寫道:「我不知道我們身在何方,不知道是在天堂還是人間。」
當然,「Hagia Sophia」並非人名,而是希臘文「神聖智慧」的意思。西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下令興建聖索菲亞,耗時5年完工;它那直徑31公尺、懸空56公尺的大理石穹頂,是人類建築史最高傑作之一。當時西羅馬帝國已經滅亡,君士坦丁堡成為「第二羅馬」(Second Rome),聖索菲亞是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中心,東羅馬帝國歷代皇帝都在這座大教堂加冕。
1453年改為清真寺之後,聖索菲亞除了建築有所增損,室內珍貴的鑲嵌畫(mosaics)也被移除或抹上灰泥,以符合《古蘭經》(Quran)教義,直到凱末爾時代才重見天日。如今聖索菲亞再度被迫變身為清真寺,人們不免擔心,它的建築結構與藝術珍品是不是又要受一番折騰。
1930年將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Istanbul)的人也正是凱末爾。許多人以為這個新名字與「伊斯蘭教」或者穆斯林國家地名常用的「斯坦」有關,其實它意思是「城市」,來自希臘文。凱末爾的「世俗化」用心可見一般。
同樣大權獨攬,但艾爾多安對宗教的態度與凱末爾迥然不同,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伊斯蘭主義者,掌權十七年以來,想方設法提高伊斯蘭教在土耳其政治與社會的地位,落實保守色彩濃厚的宗教律法。由他將聖索菲亞「伊斯蘭化」似乎不做第二人想,更何況他是伊斯坦堡土生土長,還當過四年多的市長。
不過2005年「改回清真寺」倡議者訴諸法律行動時,艾爾多安其實興趣缺缺,當時土耳其經濟蓬勃發展,他也被國際社會視為穆斯林世界「民主領導人」的新楷模。2013年之後,艾爾多安獨裁本性外露,對聖索菲亞「伊斯蘭化」的興趣也越來越濃。2014年他從總理轉任總統,土耳其政體逐漸從總理制轉為總統制。2016年他敉平軍方政變,撲天蓋地整肅異己。2017年他直接修憲,成為任期更長、權力更大、制衡更少的「超級總統」。他還在首都安卡拉(Ankara)修建一座佔地30萬平方公尺、1150個房間的新總統府「白色宮殿」(Ak Saray),「新蘇丹」實至名歸。
今日「新蘇丹」衣錦還鄉,再次「征服」君士坦丁堡與聖索菲亞。對於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他反嗆:「是你們在統治土耳其嗎?」倨傲姿態毫不掩飾。但不少分析家指出,這位「新蘇丹」恐怕是外強中乾,今年武漢肺炎疫情強襲土耳其,原本就疲弱的經濟篤定衰退;執政的正義發展黨(AKP)在去年的地方選舉中百般舞弊,結果還是輸掉伊斯坦堡市長,民心向背可見一般。
「新蘇丹」似乎已黔驢技窮,只剩民族主義、宗教狂熱可以操弄,歐美國家的批評反而正中下懷,讓他展現出「捍衛土耳其主權與伊斯蘭教信仰」的強人姿態,彷彿穆罕默德二世重臨。在此同時,他也再次加強鎮壓反對陣營,逮捕多位國會議員、新聞記者與非政府組織(NGO)人士,關閉不聽政府使喚的電視台。
聖索菲亞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藝術瑰寶,具象化不同族群與教派悲欣交集的歷史激盪,不是單一國家或宗教的禁臠,更不是政客鞏固權位的工具。艾爾多安今日對它的操弄擺布,反而證明了凱末爾1934年的決定完全正確。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