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馳援第一島鏈,最快也要17天」美軍印太司令警告:中國6年內恐攻打台灣,國會應加碼抗中預算

「當中國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打開窗簾,他們就會看到美國及其盟友在西太平洋團結起來,確保介入這個區域的能力。中國只能摸摸鼻子,決定不去招惹這群人,然後拉上窗簾、不要惹事。你知道,這就是我們想達到的目標。」

2021年3月9日,美國海軍菲利浦‧戴維森上將(Adm. Philip Davidson)在參院聽證會發言

美軍四星上將戴維森(Adm. Philip Davidson)9日在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這位手握40萬重兵與文職人員、指揮全球幅員最大戰區的司令官表示,印太區域仍是美國的重點戰區,中國也仍是美國最重要的安全與戰略威脅。面對中國挑戰國際秩序與進攻台灣的野心,戴維森呼籲國會大幅增加抗中預算,並且重新檢討幾十年來的「戰略模糊」作法。

美軍印太司令部

美軍印太司令部(USINDOPACOM)的前身是太平洋司令部(USPACOM),由於川普政府主張「協助印度崛起、聯合抗衡中國」的印太戰略,時任國防部長的馬提斯(James Mattis)2018年5月30日宣布太平洋司令部改名,戴維森則是首任印太司令,下轄太平洋陸軍司令部、美國駐日陸軍司令部、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第三艦隊、第七艦隊)、太平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包括沖繩的第3遠征軍)、太平洋空軍司令部(據點包括日本橫田、南韓烏山等)

作為掌管美軍最廣轄區的戰區司令,戴維森在3年前的提名聽證會上,就對中國軍隊急速現代化高度關注,並認為美軍在印太區域的實力仍有待加強。3月9日在印太司令部的預算案聽證會上,戴維森再次強調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是美國未來最重要的地區,中國所帶來的威脅與侵略姿態更是不容忽視。戴維森認為,中國在2050年之前企圖取代美國在國際社會的領導地位,而且「我擔心他們把這項目標移得更近了」。

面對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戴維森判斷接下來十年將是關鍵,他甚至認為未來六年解放軍很可能就會動手。在談論台灣問題時,共和黨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提問「美國是否應該明確表示,我們不會允許共產中國入侵與征服台灣」?戴維森雖然沒有明確答覆,但他也說,美國40多年來所採取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雖然維持了台灣的安全,「但你們知道,這些事情應該定期重新評估」。戴維森還說,他每天都在評估地緣戰略的動態環境。

美軍「美國號」(USS America)兩棲突擊艦上的F-35B。(美國海軍官網)
美軍「美國號」(USS America)兩棲突擊艦上的F-35B。(美國海軍官網)

共和黨參議員提利斯(Thom Tillis)則質疑,美軍在國際換日線以西(即西太平洋、或者說東亞一帶)的部署是否充分。戴維森認為因為與區域夥伴保持頻繁溝通,美軍的長期駐軍情況讓他感到滿意,但他也說「如果情勢允許,美軍將優先增強在東南亞與南亞的軍力」。另一方面,戴維森也強調,隨著中國軍艦的數量正在超過美軍軍艦,美軍在印太區域的威懾力正在減弱。因此美國如何提高威懾力將是應對印太威脅的關鍵。

在參院作證時,戴維森也提到了美軍馳援第一島鏈所需要的時間。 他說從美國西海岸出兵,回應第一島鏈發生的狀況需要將近21天(三周),就算從更近的阿拉斯加出兵,也需要17天的時間才能到達第一島鏈,或者在第二島鏈之內展開行動。廣闊的太平洋拉長了本土美軍對「東亞有變」的反應時間,因此戴維森除了強調盟邦日本在印太戰略中的重要性,他也認為位於第二島鏈的關島必須增設陸基神盾,因為關島已經是解放軍的攻擊目標之一,目前島上部署的薩德反飛彈系統已經有所不足。

美國國防部提供的圖片顯示,薩德反飛彈系統發射攔截彈,成功試射(資料照)。「薩德」(THAAD)是「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的英語簡稱的譯音。
美國國防部提供的圖片顯示,薩德反飛彈系統發射攔截彈,成功試射(資料照)。「薩德」(THAAD)是「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的英語簡稱的譯音。

戴維森雖然沒有明言,但他對日本軍事實力的推崇,加上認定本土美軍馳援第一島鏈曠日費時,這似乎暗指一旦台海有事,除了駐紮日本與關島的美軍之外,日本自衛隊也將是抵禦中國入侵的重要戰力。不過戴維森終究沒有明言,而是主張美國除了在印太區域長期駐紮之外,也必須有能力容納輪流駐紮的部隊,以便對威脅作出更好的反應。 戴維森當年在人事聽證會上,曾經力挺在《台灣關係法》的規範下定期對台軍售,他認為此舉可以提供台灣「可信的防衛能力」。

戴維森在聽證會上也談到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The Quad),認為這是華府應該積極掌握的合作機會,據以建立戰略防禦夥伴關係。尤其向來秉持「不結盟」策略的印度,去年以來與中國再次升高邊界衝突,戴維森認為這是美國、日本、澳洲不可輕縱的戰略機遇。除了提供日澳更多神盾防禦系統,戴維森也呼籲國會編列更多購置長程武器的預算,「我們必須具備威脅性的進攻能力—這將讓潛在的敵人三思而後行」。

防衛大臣河野太郎表示,日本政府決定中止裝設陸基神盾系統。(美聯社)
陸基神盾系統原來也是日本本土的防禦選擇,但由於危安因素被時任防衛大臣的河野太郎臨時叫停。(美聯社)

戴維森說:「飛彈防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如果我是棒球隊的經理,就算我的球隊防守天下第一,要是沒辦法得分,根本不可能贏得比賽。」戴維森顯然對於側重防守的作法頗有微詞,因此主張印太區域的海陸空三軍都應該擁有精準的長程火力,並稱這件事對於西太平洋的穩定至關重要。美軍的《星條旗報》(STARS AND STRIPES)指出,美國國會在2021財年為「太平洋威懾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編列了22億美元,希望對抗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但戴維森希望2022財年這個金額能夠追加為46億美元。

根據戴維森日前在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演說的介紹,他所提出的「太平洋威懾倡議」主要針對壓制中國威脅而來,除了提高聯合部隊的殺傷力、加強與盟友與夥伴的關係,還要沿著第一、第二島鏈部署軍隊、設置飛彈防禦網,並且要求國防預算加倍。因為「沒有令人信服的有效威懾力,中國就會在該地區大膽採取行動,試圖取代美國的地位。隨著印太區域的軍事平衡變得更加傾斜,也讓美國負擔額外的風險,這可能鼓勵對手單方面試圖改變現狀」。

美軍新任印太司令四星上將戴維森,早年曾擔任過美國售台的派里級「泰勒號」巡防艦(USS Taylor FFG-50)艦長,來台後稱為銘傳號。(取自維基百科)
美軍新任印太司令四星上將戴維森,早年曾擔任過美國售台的派里級「泰勒號」巡防艦(USS Taylor FFG-50)艦長,來台後稱為銘傳號。(取自維基百科)

戴維森在國會作證時指出,中國最快可能會在六年內動手侵略台灣,他日前在美國企業研究所也說,中國可能在2026年之前「強行改變區域現況,而且這種改變是永久性的」。戴維森表示,PDI的目標是希望說服潛在的美軍對手,讓他們認識到任何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都會伴隨非常高的代價,想在關鍵時刻投送有效的戰鬥力量更是不可能成功。

至於戴維森在國會提及的精準打擊火力,包括《日經》與《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 News)都指出,具體來說,印太司令部想要在國際換日線以西的第一島鏈部署具有精準打擊能力的聯合武力,在第二島鏈部署防空系統(主要是在關島設置陸基神盾系統),甚至部署能夠進行長期作戰的部隊。戴維森表示,印太司令部在此區域的能力提升,是能否在日常危機中對中國產生威懾力、甚至在衝突中獲勝的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