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10:57
新光合纖董事長吳東昇呼籲政府應在短期內對受害產業加強輔導,給予必要緩衝時間,並在國際談判中據理力爭。(資料照,陳怡慈攝)
在AI浪潮推動下,科技業對美出口持續飆高,但對等關稅政策的開啟,卻讓原本就毛利微薄的傳統產業首當其衝。新光合纖(1409)董事長吳東昇用一句「科技闖禍、傳產遭殃」來形容現況—科技業賺了外匯、帶動台灣對美出超,但傳產卻因此被列入制裁清單,面臨更高關稅與成本轉嫁困境。
根據財政部統計,今年前七個月,台灣對美國出超金額已突破去年全年紀錄,其中半導體對美出口成長達60%,資通訊電子零組件成長30%。相較之下,傳產卻是負成長,紡織業衰退6%,其他製造領域亦呈現下滑,而工具機產業更是壓力山大。
「科技業很多產品都在豁免範圍內,但傳產卻要承擔高關稅壓力,這很不公平。」吳東昇直言,毛利不到5%的傳統製造業,原本就難以吸收關稅成本,只能跟客戶洽談如何分擔,如今再面臨20%的對等關稅,面對年底終端消費景氣的榮枯,讓客戶下單持續觀望,尤其日、韓同業的關稅僅15%,僅僅5%的差距就足以讓台灣業者「快活不下去」。
事實上,對於衝擊並非始於美國對等關稅新政。吳東昇指出,早在關稅政策上路前,在川普首次擔任美國總統時,美中貿易戰就已開打,中國為了消化產能,就透過低價競爭、大量傾銷至鄰近日韓、台灣、東南亞等地區,擠壓本土廠商空間。而今年4月起,美方禁止部分中製品直接出口美國,更導致貨流轉向東南亞與台灣,「這一來市場價格被徹底破壞,國內業者的生存空間又被壓縮。」
而在紡織業等傳產領域,原本的利潤就有限。「5%的毛利看似還可以,但關稅一加就沒了,還可能變成虧損。」吳東昇坦言,在全球經貿競爭下,傳產唯有加速轉型,才能維持競爭力。然而,轉型並非一蹴可幾,特別是在原料、能源價格上漲、碳費即將開徵的多重壓力下,企業更需要政策面的支撐。
吳東昇呼籲政府應在短期內對受害產業加強輔導,給予必要緩衝時間,並在國際談判中據理力爭。他認為,這不僅是關乎企業營收的商業問題,更是影響就業與產業結構的國家戰略課題。
「傳產已經快活不下去,政府要看到的是整體平衡,不是只看出口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