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歐洲小國為台灣捋中國虎鬚,我們的「立陶宛時刻」到來了嗎?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AP)

「現在,某種意義的『冰島時刻』似乎降臨了,立陶宛將邁出勇敢、意義重大的一步,協助台灣獲得國際社會承認。過去台灣支持立陶宛的自由,這場勝利將不僅是台灣的勝利,也會是整個自由民主世界的勝利。」

──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阿頓梅納斯(Mantas Adomėnas)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Lithuania)成為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中第一個正式宣布獨立的國家,但是日薄西山的蘇聯政府聲稱此舉非法,而且武力鎮壓,世界各國也逡巡觀望。1991年2月11日,終於有第一個國家承認立陶宛獨立,不是美國,不是英國,不是法國,而是人口不到40萬的北歐小國──冰島。之後其他國家陸續跟進,蘇聯也只能接受,同年9月立陶宛進入聯合國。這就是讓許多立陶宛人感念的「冰島時刻」(Iceland moment)。

1991年1月13日,蘇聯軍方血腥鎮壓立陶宛獨立運動(Wikipedia / GFDL)
1991年1月13日,蘇聯軍方血腥鎮壓立陶宛獨立運動(Wikipedia / GFDL)

30年後的今天,立陶宛早已是歐盟(EU)、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申根協議(Schengen Agreement)、歐元區(euro area)……的成員國,而且似乎扮演起火炬傳承者,要為8000多公里外的另一個小國──台灣──帶來「立陶宛時刻」。

2019年,立陶宛、中國、台灣三邊關係轉捩點

其實在2019年之前,立陶宛社會並不特別關注台灣的存在(台灣社會亦如是),台灣在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最重要的外交據點不在立陶宛,而在拉脫維亞。2019年台灣與立陶宛雙邊貿易僅1.6億美元(2020年1.4億美元),佔台灣進出口總額僅0.026%。

但是隨著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升溫,兩大強權競爭、對抗態勢高張,向來親美的立陶宛也開始對中國提高警覺。2019年2月,立陶宛國家安全部發布《2019年國家安全威脅評估報告》(National Threat Assessment 2019),高度關注中國經濟與政治野心、情報與國安單位活動帶來的威脅。2019年7月,諾賽達(Gitanas Nausėda)總統明白表示反對中國投資克來佩達(Klaipėda)港口建設,認為中國投資「可能會威脅立陶宛國家安全」。

立陶宛,克來佩達港(Port of Klaipėda)(Lettered@Wikipedia CC BY-SA 4.0)
立陶宛,克來佩達港(Port of Klaipėda)(Lettered@Wikipedia CC BY-SA 4.0)

中國「戰狼」張牙舞爪的效果適得其反

2019年夏天,香港「反送中運動(反修例運動)」全面爆發,特區政府在北京授意與支持之下全力鎮壓,也撼動了立陶宛社會,聲援行動出現,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雖然策動鬧場式的反制,但「戰狼」張牙舞爪的效果適得其反,讓立陶宛政界與社會對北京當局的反感日甚一日。2019年8月23日,試圖喚起全球關注香港的「香港之路」(Hong Kong Way)行動登場,正是效法30年前波羅的海三國為爭取獨立而發起的「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行動。

1989年,立陶宛,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和平示威抗議行動(Rimantas Lazdynas@Wikipedia CC BY-SA 3.0)
1989年,立陶宛,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和平示威抗議行動(Rimantas Lazdynas@Wikipedia CC BY-SA 3.0)

半年後,中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貽害全球,歐洲多國遭到重創,立陶宛也未能倖免。2020年4月,台灣向立陶宛捐贈10萬片醫療等級口罩,由台灣駐拉脫維亞代表金星親自送交,禮真情重,讓立陶宛社會頗為感動。此外,台灣對抗疫情的亮眼表現,也突顯中國主導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衛生大會(WHA)排斥台灣的荒謬性,也讓立陶宛政界「協助台灣獲得國際社會承認」的聲浪高漲。

立陶宛追求獨立鍥而不舍,慘遭強權佔領兼併

立陶宛社會甚至緬懷起台灣在冷戰年代的另一項貢獻:強烈反共、反對蘇聯對其加盟共和國──包括立陶宛──的宰制。

立陶宛早在13世紀就建立「立陶宛大公國」(Grand Duchy of Lithuania),16世紀與波蘭結合為「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是當時歐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到18世紀晚期卻遭到俄羅斯、普魯士與奧地利三度瓜分,立陶宛部分淪為俄羅斯領土。

1918年2月,立陶宛再度獨立建國,但是1940年再度亡國,被納粹德國與蘇聯輪番佔領。二戰末期的1944年,「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並加入蘇聯,大批立陶宛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立陶宛人與俄羅斯人不同文不同種不同宗教,從帝俄到蘇聯時期都飽受打壓,但他們仍然保存自己的語言、歷史與文化,甚至訴諸武裝鬥爭(1944─1953)。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獨立建國(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獨立建國(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有這樣歷史的民族與國家,對台灣滿懷好感與同情,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做為一個「國家」,立陶宛曾經有名(de jure)無實(de facto),台灣則是至今有實無無名。今日立陶宛挺台派大將、外交部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他的祖父維陶塔斯(Vytautas Landsbergis)正是立陶宛獨立運動最關鍵的領導人。

蘇聯/俄羅斯是立陶宛與台灣關係之中「看不見的手」

由這樣的歷史也可以看出,蘇聯/俄羅斯是立陶宛與台灣關係之中那隻「看不見的手」。共產中國的霸權姿態喚醒了立陶宛在蘇聯統治時期的歷史傷痕,讓它對台灣的處境感同身受。中國與俄羅斯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更讓立陶宛忌憚,從喬治亞到烏克蘭,近年俄羅斯種種擴張性、侵略性的作為,中國幾乎是無條件支持。

立陶宛,2014年北約「鐵劍演習」(Iron Sword)(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立陶宛,2014年北約「鐵劍演習」(Iron Sword)(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因此不難理解,對立陶宛而言,國家的長遠利益不在於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BRI),不在於中歐班列的過路財神,而在於二戰之後美國與盟邦建立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rule-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在於美國與盟邦護持(中俄同樣痛恨的)普世價值的堅定承諾,今日立陶宛政府奉行的正是「以價值為基礎的外交政策」(value-based foreign policy),而且以其台灣政策、中國政策作為試金石。

「以價值為基礎的外交政策」

立陶宛與台灣以口罩、疫苗投桃報李,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17+1)十畫,已經讓中國如坐針氈,互設代表處的計畫更重重踩上北京痛腳。我們目前在波羅的海三國的外交據點名稱為「駐拉脫維亞台北代表團」(Taipei Mission in the Republic of Latvia),駐立陶宛代表處預定名稱則是「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北京想必氣急敗壞,而且深恐歐洲其他國家跟進,召回大使其實是外交上的「止血」動作。

立陶宛有歐盟、北約的保護傘,中國難以張牙舞爪。至於經濟報復,中、立雙邊貿易總額去年只有23億美元(中國大幅出超),但雙方先前推動將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與第二大城考納斯(Kaunas)建設為「新絲綢之路」貨運物流集散的樞紐,對立陶宛而言仍是可觀的經濟利益,因此也會是中國外交施壓的籌碼,「蓋亞那事件」重演並非絕無可能。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Diliff@Wikipedia CC BY-SA 3.0)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Diliff@Wikipedia CC BY-SA 3.0)

但立陶宛的「抗中基因」遠遠強於蓋亞那,政治體制也更為健全,而且朝野政黨已有共識,外長蘭茲貝吉斯更是執政黨「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TS–LKD)的領導人,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的「立陶宛時刻」可望持續。

像立陶宛這樣重視價值、不受威脅或利誘的國家,恐怕會是中國「戰狼外交」最大的夢魘。而且德不孤,必有鄰,北京要當心了。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3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