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馬頭山反掩埋場,一場惡地變寶地的戰役

馬頭山反掩埋場這場戰役,以科學精神、愛鄉愛土的決心取得勝利,也彰顯台灣淺山的人文、生態精神。(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提供)

一本談台灣淺山人文生態的《台灣惡地誌》,8月出版後就登上多個書店選書。近年來最能彰顯淺山人文生態精神的草根運動,就屬從2015年到2018年的高雄反馬頭山掩埋場事件。書的作者之一黃惠敏親身參與了這場戰役,她在書中談起馬頭山事件始末,以及如何翻轉村民對土地認知的心路歷程。

何謂惡地(Badlands),書中提到的特徵是:地表受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植物很難附著,裸露、崎嶇、破碎。位於高雄旗山、內門交界的馬頭山就屬於這類地質。套句黃惠敏兒時父母告訴她的:「我們這是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