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維運已陷紅海 儲能維運開啟新藍海

熙特爾總經理陳伯勳表示,台灣過去儲能系統的EMS廠商多半是外包。(熙特爾提供)

熙特爾總經理陳伯勳表示,台灣過去儲能系統的EMS廠商多半是外包。(熙特爾提供)

台灣第一家股票掛牌的儲能系統統包與維運業者「熙特爾」,登錄興櫃後股價一度衝上200元,對一家成立僅7年的公司來說,這樣的股價表現著實引人側目。熙特爾總經理陳伯勳表示,儲能案場與太陽光電案場在維運市場,計價有很大的不同,儲能系統因涉及複雜的AI智能控制與能源調度,每年電池保固費用約電池造價的1.5%到2%。目前國內多數儲能案場仍仰賴海外技術支援,未來若能強化本土維運能力,將有助於提升系統穩定性,同時也為台灣產業創造更多附加價值。

台灣電網用儲能產業結構,依上下游區分為電芯廠(Cell)、電池組廠(Pack)、電池管理系統廠(BMS)、電力轉換系統廠(PCS)、電能管理控制系統廠(ECS)及儲能系統整合商(SI)6大類,台灣業者已逐步投入相關領域,並展現初步的垂直整合能力。然而在規模化運營與國際實績累積方面,仍有進一步成長空間。目前部分核心環節的技術與維運服務仍以國際供應商為主,未來若能強化本土整合與服務能力,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產業自主性與競爭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