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濱赫見「軍武大道」?限定沙色迷彩、木製戰車 國軍偽裝功力進化中

漢光演習近年操演,灘岸執行反登陸作戰操演的主戰裝備,多以現地取得的泥沙直接塗抹在外部上,形成演習限定的「沙色迷彩」。圖為以沙色現身的CM-34 30公厘機砲戰鬥車。(資料照,蘇仲泓攝)

漢光演習近年操演,灘岸執行反登陸作戰操演的主戰裝備,多以現地取得的泥沙直接塗抹在外部上,形成演習限定的「沙色迷彩」。圖為以沙色現身的CM-34 30公厘機砲戰鬥車。(資料照,蘇仲泓攝)

漢光36號演習實兵演練上月落幕,考量戰時共軍首波攻擊將以具一定精準度的短、中程導彈對我重要軍事設施、指揮中樞予以打擊,「戰力保存」、「戰力防護」就成為關鍵中的關鍵,因為挺過第一擊,才能延續有生戰力實施反擊。軍方近年來持續精進相關偽裝作為,大致上可分為人員及裝備進行偽裝的迷彩、疏散進行隱掩蔽的位置、固定陣地轉車輛機動的方向、以及由中科院研製可用於欺敵的充氣式、木製戰甲車及火砲等。

作戰進程的想定裡,挺過共軍先期發射的導彈攻擊,稱為「戰力保存」。由於共軍有1000餘枚導彈部署在沿岸,一般認為台灣西岸首當其衝,因此在漢光演習中,首日清晨衡山指揮所發布演習命令後,西部所有軍機場都會「動起來」,轉往東部的花連「佳山基地」進行戰備轉場,藉由該處山洞式的設計,達到保存目標。另外,因各軍港為我方重要軍事設施,海軍船艦戰時也將緊急出港,至特定海域實施待命。

而「戰力防護」則是貫穿全局的防禦概念,無論作戰執行到哪個階段,防衛軍各部隊都要持續進行;防護成效執行的越透徹,反擊作戰蓄積的能量就越大,此作為也早已成為國軍遂行國土防衛作戰的關鍵一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

蘇仲泓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