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潛艦需要幾艘?「8+2舊」兵推作戰效益偏低

兩艘劍龍級潛艦,15年後仍將是海軍潛艦艦隊戰力。(新新聞資料照)

兩艘劍龍級潛艦,15年後仍將是海軍潛艦艦隊戰力。(新新聞資料照)

潛艦國造已正式開工,原型艦預期於2025年完成測試並交付海軍成軍。我國邁進自製潛艦第一步固然可喜,但軍方規畫花費15年時間與財力,建立規模「8加2」的潛艦艦隊,真能達到台海防衛的作戰需求和效益嗎?

解析台灣防衛用兵思維,概可區分為「決戰境外」、「灘岸決戰」兩大部分。至於防衛作戰理念主要為「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頭」,其中,毀敵於水際與殲敵於灘頭屬被動防衛的固守作為。

當戰爭不可避免,國軍依決戰境外的概念,採先制攻擊「拒敵於彼岸與擊敵於海上」,將積極對敵軍實施重層攔截與打擊,於本土與國境外逐次殲滅。

台灣要支撐決戰境外的作戰概念,在尚未建立可恃的嚇阻能力前,致力於強化制空與制海主動打擊能力是可行的。尤其一支現代化精良的潛艦部隊,配合良好的訓練與戰術運用,相當程度可以達成境外殲敵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