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3 09:10
蔡政府執行後備戰力革新,陸軍新成立的步兵旅,日常負責接訓4個月役期的軍訓役男、專業士官班隊進行訓練,僅幹部固定、訓員流動,因此並不涉及員額增加。圖為陸軍步兵117旅成軍。(取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象徵國軍後備戰力革新的「全民防衛動員署」,去年底在總統蔡英文見證下揭牌,今(2022)年元旦正式上路。該署整併自後備指揮部和全民防衛動員室,另陸軍去年成立2個步兵旅、1個訓練中心後,今年將接續組成3個步兵旅、2個訓練中心,達成新增5個步兵旅、3個訓練中心目標,全面性提升後備軍人召訓能量。
國軍歷經精實、精進、精粹等裁撤整併案後,目前員額總數落在21.5萬人左右,即便目前未再有新的裁撤整併案(最近一次的勇固案無疾而終),維持當前規模仍是明確方向。單位一旦增加就意味國防預算中的人事成本提高,現況要逆勢而為,難度非常高,下修又會衝擊國土防衛作戰的常備兵力,因此「20萬」的數額可說是猶如「鐵板釘釘」。
那麼被視為蔡政府國防政策之一的後備戰力革新,連2年成立多支與後備動員、教召相關等單位,猶如雨後春筍,而這是否代表國軍員額總數正悄悄變動、或為日後調修埋下伏筆?
新成立的步兵旅,平時主要負責針對4個月役期的軍事訓練役男,或專業士官班隊實施訓練,戰時則以灘岸守備為主,這代表只有幹部固定,兵力來源必須等到一批或退伍或結訓,下一批才會來,實務上,確實不涉及員額增加。「鐵打的營舍,流水的兵」儼然成為最佳絕佳寫照。
除因應特定任務的新單位成軍,陸軍近年還設立8個旅級單位「聯合兵種營」。聯兵營是將原先編制在旅級或地區指揮部轄下的戰車營、機步營等火力骨幹重新編成,概念上是將既有的兵力重組,雖人數或有增減,但員額不變。
至於陸軍刻正向美執行中的「銳捷專案」(採購108輛M1A2T戰車),新銳裝備籌獲也代表如CM12戰車等非主力、老舊的車型,將面臨一定數量的封存,部隊便有充足員額挪動,為屆時接裝新車預作準備,而這些都是軍種以現有資源再分配。
海、空軍雖不直接涉及後備戰力提升,而有成立新單位的需求,但作為接敵第一線,近年新銳武器裝備持續接換裝,如海軍延伸至沱江級飛彈巡邏艦的高效能艦艇後續艦量產,即為汰換現役的錦江級巡邏艦而來,基本循「一新艦服役、一舊艦除役」步調前進。
而這仍是一個資源重分配的情況(海軍艦隊兵力自行調節)。惟觀察發現,後續艦的乘員達53人,錦江級則為50人,若以1艘船差3人,乘上籌獲總數的11艘,等於2型艦至少有33人的差距,如何調節,恐怕不是單純「一換一」就能滿足。
此外,未來潛艦國造告一段落後,連同性能提升後的劍龍級潛艦續服現役,海軍理論上會有一支擁有10至12艘潛艦的水下戰力,假設全案最終能如期如質完成,老舊的茄比級潛艦順利除役,等於至少還有10艘潛艦的官士兵要「從無到有」,難度不小。
另對美軍購100套、400枚陸基魚叉飛彈,及近2400億元國防特別預算中,規劃採購更多雄風二、三型飛彈(包括雄三增程型),海軍將再成立至少20個飛彈中隊,藉以扼控我周邊海域動態,惟無論以潛艦還是陸基反艦飛彈鉗制共軍艦船,如何滿足未來數年衍生出的人力需求,是否考慮加速汰換老舊艦艇,考驗海軍智慧甚鉅。
空軍部分,最直接的是刻正向美執行中的「鳳翔專案」(新購66架F-16V BLK70戰機),該案和同步進行中的「鳳展專案」(141架F-16A/B戰機性能提升)不同,因為這60餘架是新多出來的,若按規劃,空軍5年內就有逾200架F-16V,我方合格的F-16飛官養成速度能否跟上,輿論持保留態度。
由於事涉「座艙比」,此癥結已隨近年鳳字輩案執行,以及66架新式高教機籌獲等情浮上檯面,且持續被立法院法制局等部外單位示警;單論新式高教機,因取代標的明確,台東志航基地的F-5E/F戰機、高雄岡山空軍官校的AT-3教練機,都將配合新式高教機交機接換裝速度汰除,但往後在F-16身上發生的「有機無人」情況,顯然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面對台海軍力天秤續向對岸傾斜,軍方極欲在數年內將不對稱戰力組建至一定程度,由前述可知,三軍目前都處於裝備更新、訓練新制上路、編制重新調整轉換的階段,且正朝高峰邁進,國軍除搞好招募,更要思考21.5萬人的員額總數是否能充分對應當前區域情勢發展,建軍備戰同時,可能產生人力缺口的地方何在?提早因應,以為萬全。
國防部曾以在維持員額總數的前提下,「以此基礎,滾動調修編組及部隊類型」回應,但究竟有無備案,亦或為安撫社會,外界高度關注,不過問題影響的層面,絕對不下軍購品項因故延宕,或訓練未能落實,軍方不可不慎。
讓事實說話,讓政治人物不敢說謊話
──《新新聞》需要您的贊助支持
在1987解嚴那一年創立的《新新聞》,秉持「公正」、「真實」、「進步」的信念,我們在紙本媒體時代曾創造了「讓事實說話,讓政治人物不敢說謊話」的口碑,如今我們要在網路媒體時代把這個責任延續下去。
我們要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才能無所偏倚、無所忌憚、發揮專業能力,全心全力檢視公共政策,以監督政府,滿足人民知的權利。
這一切都需要您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們──就是現在,請您與《新新聞》攜手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