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意外形成保護罩?後疫情自殺死亡人數反飆到14年新高 2族群「多走了好多人」

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漸緩,但國人自殺死亡人數較前年增加111人,死亡人數更創下近14年的新高。示意圖,與新聞個案無關。(資料照,柯承惠攝)

衛福部日前公布去年(2023)國人十大死因,總死亡人數較上年減少2863人,主要原因是2022年仍盤據國人十大死因第3位的新冠肺炎,終於「識相」地退至十大死因第6位。

但很多人可能沒有發現,同一時間,去年國人自殺死亡人數竟多達3898人,不但較上年增加111人,死亡人數更創下近14年的新高。專家指出,自殺是多因性的,很難說其中有無後疫情時代的「殘餘效應」,值得政府重視。

很多人可能覺得奇怪,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的時間主要應是2020至2022這3年,但研究發現,這段時間全球各國的自殺人數普遍都未明顯增加,甚至是減少的;直到去年進入後疫情時代,包括台灣在內各國自殺人數才明顯上升。

20240628-E501_B去年國內自殺死亡人數創下近14年新高紀錄
 

疫情意外產生防治紅利?專家:自殺屬於「後發指標」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兼顧問張家銘表示,自殺屬於所謂的「後發指標」, 即如各種天災人禍發生時一樣,發生之初,人們因為對事件的高度關注,以及積極瞭解政府的各種因應對策,雖初期部分民眾的焦慮感與憂鬱感可能已經開始提升,但一般情況下,多數人並不會立即或在短時間內採取自殺手段。更甚者,疫情期間家庭成員多集體隔離在家中,相關環境也不利於個人衝動自殺,站在自殺防治的角度上來看,這甚至可以視為是一種「疫情紅利」。

進人後疫情時代之後,隔離等種種限制一一解除,疫情紅利的保護不再,但民眾因疫情招致的種種負面影響,此時可能才逐一浮現;例如失去親近家人、持續為長新冠(long COVID)的後遺症所苦、長期失業等。一旦當事人無法勇敢面對、妥善處理因新冠肺炎衍生的各種問題,加上其他各種原本就存在的各種諸如感情不順、家庭失和、精神個案等問題,一念之間,當事人很有可能就會做出傻事。

20240628-針對全球204國,學者研究發現疫情雖普遍造成精神負擔,但當下多數國家的自殺死亡率並未顯著增加,顯示自殺應被視為一種「後發指標」。(林口長庚精神科副教授張家銘提供)
學者針對全球204國研究發現,疫情雖普遍造成精神負擔,但當下多數國家的自殺死亡率並未顯著增加,顯示自殺應被視為一種「後發指標」。(林口長庚精神科副教授張家銘提供)

自殺死亡率、人數雙降 老人居仍居年齡層之首 

除了自殺死亡人數創下近14年新高,去年國內各年齡層自殺死亡人口數的增減及死亡率變化,也很值得觀察。

長期以來,65歲以上銀髮族的自殺死亡率均居各年齡層之冠,其主要原因除老年人口分母小;另許多老年人獨居;自殺手段也普遍比非銀髮族激烈等,許多老人經常都是在自裁多日之後才被發現,等到親友發覺情況有報警求救,往往已是無力可回天。

不過,去年老人自殺死亡率27.0%,雖仍居各年齡層之首;然而與前年相較,去年老人自殺死亡人數較前年減少了8人,自殺死亡率也減少了1.4個百分點,是自殺死亡人數及自殺死亡率唯一同時減少的年齡族群。

20240628-65歲以上老人自殺死亡人數雖仍高於其他年齡層,卻是2023年唯一自殺人數及自殺死亡率「雙降」的年齡層。(衛福部統計處提供)
65歲以上老人自殺死亡人數雖仍高於其他年齡層,卻是2023年唯一自殺人數及自殺死亡率「雙降」的年齡層。(衛福部統計處提供)

心理師公會全聯會:長照2.0發揮一定作用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表示,現在政府推動的長照2.0政策雖談不上盡善盡美,但相較過去沒有長照的時代,還是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只要符合長照資格,即使是一般戶,仍可享有一定時數的居家服務;另目前許多社區都設有老人日照中心,積極帶老人出來參加各種活動,這對減少孤獨老人因乏人關心而一時想不開、最終選擇走上自殺的不歸路來說,顯然有預防效果。

「在外籍監護工申請門檻放寬,以及長照政策底下,有錢的老人可以聘用外勞,沒錢的老人多少也可以向政府申請一些居家照顧時數,每周定期有居服員到宅,除了提供各項服務,還可以有人聊聊天,這樣真的很不錯。」「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現在我的心態反正就是多活一天就當多賺一天嘍!」獨居的89歲美香奶奶說。

三軍總醫院內湖總院副院長、精神科主治醫師葉啟斌則認為,新冠肺炎肆虐了3、4年,資料顯示死者有相當比例都是高齡的脆弱老人;換言之,可能就是因為很多長者已因新冠肺炎凋零,才導致老人的自殺人數有所「收斂」。

24歲以下年輕族群僅增1人 免費諮商政策迴響佳將續辦 

另一方面,去年開始,政府對年輕族群的自殺防治工作也有了具體的作為。去年8月起衛福部心理司對年滿15歲到30歲的年輕族群提供每人最多3次的免費心理諮商,且受惠者沒有任何資格門檻,目的就是要針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進行全面的初篩,進而找出有自殺風險的年輕人。

事實證明, 該政策堪稱叫好又叫座,預估名額在推出不久後就預約一空,心理司只好與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及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等7大公學協會緊急情商,在最短時間內繼續增加諮商名額。

據瞭解,不到1年,該計畫已有數萬名年經族群受惠,其中經評估有自殺風險的年輕族群,也經轉介精神科接受進一步的治療。或許這也是去年0~24歲年輕族群自殺人數僅較前年增加1人的原因。正因相闗政策初試啼聲即有此不錯的迴響,據瞭解,今年7月底計畫試辦期滿,衛福部已決定將繼續延長該計畫的進行。

20240628-E501_C2023年vs2022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人數及粗死亡率
 

中青壯年自殺死亡人數、死亡率大增 男性遠超女性

銀髮族與年輕族群去年自殺人數都見減少,整體自殺人數依然大增,依此就不難推估增加的自殺人口,主要都來青壯年及中壯年。尤其是45~64歲中壯年人口去年自殺死亡人數1345人,較去年足足增加了75人之多;其次25~44歲的青壯年人口去年自殺死亡人數也較前年增加了43人,且去年2個族群的自殺死亡率都較前年明顯增加。

黃柔嘉認為,國內自殺死亡人數創新高,究竟與疫情有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還有待未來進行長期回溯性的學術研究,短時間內恐怕很難完全確認。但可以確定的是,後疫情時代通膨加劇、萬物齊漲,對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中壯年世代尤其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而父系社會中又多以男性扮演家庭經濟支柱。

再加上多數男性即使有壓力也不擅向外傾訴或求助,常用的自殺方式跳樓、上吊,燒炭也相對激烈,以致於歷年來男性自殺死亡人數幾乎都是女性的近2倍。以去年為例,45~64歲男性自殺死亡人數為828人,就是同年齡層女性自殺死亡人數442人的1.9倍。

20240628-E501_A2023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人數較前年增減
 

中年族群難為 疫後衝刺、年齡代溝、家庭教養成壓肩石

葉啟斌表示,各行各業好不容易熬過疫情造成的低谷,現在企業主對公司的業續表現都磨拳摖掌,而45~64歲的的中年人口在公司往往都是扮演中高階主管的角色。經常必須直接面對老闆的種種要求,也是壓力最大的人。此外,資訊科技發展快速,中壯年身為主管,卻可能在電腦技術上反而比不上年輕的下屬,相處也可能因年齡代溝顯得格格不入,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壓力的惡性循環。

部分當事人在公司發展不順遂,影響心情,回家首當其衝就會影響家庭的氣氛,尤其是與另一半的相處,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婚姻關係破裂;另中壯年的子女多正值青春期,其對網路各種訊息來源的掌握更勝於家長,對於父母的教導很難說一是一,也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以上種種,都會導致相當比例的中壯年面臨在公司被上下夾攻,在家又面臨內外夾攻的處境,確實相當難為。

「防治不單只是衛生單位之責」 醫師籲修法企業雇用心理師

葉啟斌強調,自殺防治不應該只是衛生單位的事,勞工單位應積極督促企業雇主負起的的責任。他認為,政府應盡快修訂《勞基法》,要求員工人數達一定規模的企業必須約聘或雇用心理師或社工師;雇主也必須要建立心理健康是員工在職場上發揮生產力、創造力最重要來源的心態。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黃天如攝)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強調,勞工單位應積極督促企業雇主負起的的責任。(資料照,黃天如攝)

更理想的狀態是公司負責人應與心理師併肩作戰,合力扮演「自殺守門人」 的角色,從監測、促進、加強溝通等面向,全面關心勞工在職場的適應情況、以及有無勞逸不均,或遭受職場霸凌的情況;此外,也可不定時舉辦運動會、餐敘、歌唱大賽等活動幫助員工抒壓;甚至透過雇主與員工不定期相互評比的機制,增加對彼此的瞭解。

至於不在職場上的失業中壯年人口,其自殺防治工作更是重要,一定要由目前全國已設置70多處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心理師、社工師、自殺觀訪員,以及民間的NGO團體聯手主動出擊,針對自殺的高風險個案定期提供關懷與輔導。無論去年自殺人數創新高與新冠肺炎是否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自殺防治都是永恆的課題,自殺死亡人數創下近14年新高不是件小事,政府應立即結合跨部會的力量,設法努力接住每個只因一時遭遇低潮就想放棄的生命,再給他們一個繼續向前走的機會。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

‧ 疫情下老人自殺人數激增,低通報率藏隱憂 別把長輩的呼救訊號當成「狼來了」

‧ 失控的法庭?新北第二件國民法官案紀實:母親殺子自殺悲劇,旁聽是在笑什麼?

‧ 出事了!照護殺人、自殺發生頻率反彈、長照收支面臨死亡交叉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