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NG言語與行為!從喪親傷慟到創傷後壓力,正視並處理染疫倖存者的痛

疫情下民眾承受龐大壓力,更有人面臨喪親之痛,專家擔心若無適當對應,恐怕掀起一波「心理流行病」。(資料照,柯承惠攝)

疫情下民眾承受龐大壓力,更有人面臨喪親之痛,專家擔心若無適當對應,恐怕掀起一波「心理流行病」。(資料照,柯承惠攝)

Omicron疫情進入高致死率階段,今年迄今已帶走3000多名國人寶貴生命,且眼看還會增加。死者已矣,對家屬來說,如何面對、接受、處理這份傷慟,才是開始。此外,所有目睹與共同經歷這場浩劫的醫護人員、緊急救護員與殯葬業者等,也有可能留下心理陰影與創傷。專家表示,國人因疫情衍生的「心理流行病」已一觸即發,很多人甚至可能同時具有喪親傷慟、創傷後壓力、焦慮、慮病等跨診斷心理疾病症狀,急需政府結合民間力量,啟動系統性介入及與關懷模式,好好接住這群倖存者的負面情緒。

Omicron帶著高傳染力、低毒性的「面具」在國內侵門踏戶數月,事實證明,其造成的殺傷力是無遠弗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