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新聞》保密防諜「把媒體都當中共同路人」?1995年飛彈危機府、院、黨應對全紀錄

蕭萬長(左)和連戰(右)是1995年政府處理台海飛彈危機時的兩大要角。(新新聞資料照)

1996年執政的李登輝政府採取「武鬥由連戰(行政院長)迎戰,文鬥由李登輝(總統)接招」的危機處理模式。畢竟是27年前的事情,很多人可能不記得、甚至不知道,在台海飛彈危機的時候,負責對北京窗口陸委會的主委,是後來大家印象中以經濟見長的蕭萬長。

根據《新新聞》1995年7月30日出刊的這篇報導,雖然李登輝政府已經有心理準備北京會有動作,但卻沒料到是這麼激烈的動作,但報導中可以看到李登輝政府和連戰內閣並沒有慌亂,反而沉穩地做出對應,而總統李登輝也沒跳過閣揆連戰直接對蕭萬長下指示。而在試射軍演最後幾日,北京開始對李登輝展開「文攻」,李登輝也放手讓府和黨的秘書長吳伯雄、許水德去應對。

不過,由於當時台灣進入民主化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在外力壓迫國境之時,該怎麼處理訊息,該對國民公開多少,都成為當時的政府必須詳細斟酌的問題──雖然怕政府對應的策略外洩,卻也了解資訊公開是台灣對抗中國的一種力量。

1995年北京在台海飛彈試射軍演,正式「預告天數」雖然比起這次長上不少;但由於裴洛西來台前北京已經不斷提出各種恫嚇,比較起來,1995年那次可能「出乎意料」的效果更強,這可能也是這次軍演在台灣社會製造的恐慌氣氛沒有1995年那次那麼強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