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9 09:10
因為汪道涵(左)和辜振甫(右)會談,為台海兩岸交流打開大門,辜振甫在當時的中國擁有很高的地位。(新新聞資料照)
1989年6月4日的天安門事件,讓中國推行10年的市場化運動──改革開放,差點中斷在國際制裁之下,靠當年「錢淹腳目」的台灣商人選擇拿著資金「危機入市」「大膽西進」,才得以延續。也因此當年台商在北京獲得了一定的發言權。
當年統一集團領導人高清愿和力霸集團掌門人王又曾,不論是公私場合都常強調:「官對官,最高也不過見得到國台辦的人」,而他們工商企業界卻可以見到中南海的那些「領導」。顯示北京當年的確是對台商另眼看待。
商人「以和為貴」,如果中國的飛彈演習擦槍走火,導致兩岸兵禍連結,對台商在中國的投資自是大大有影響,由此也可知道為什麼當年幾位商業領袖會冒著風險積極介入敏感無比的兩岸政治。
如今中國經濟崛起,在這次中共軍機擾台危機,台商是否還有那樣大的發言權,恐怕很難再給那樣肯定的答案。(新新聞編輯部)
從8月15日起一連11天,中共第二次在東海進行導彈、火砲演習。距離前一次演習只相隔3個星期時間。台海緊張的情勢,一下子就掠住了世人的眼睛。這種轉變立即扭轉了國際上剛剛建立的「海峽兩岸,正在進行和平交流」的印象。而長期以來,國際軍事專家將台灣海峽為視為「不穩定的區域」的說法,也因此得到證明。
因中共一再針對台灣進行軍事演習,使兩岸情勢劇變,不但引起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注意,臨近的亞太國家更是關心,而當事的台灣尤其在經濟上造成重大的影響。因此,就在中共宣布15日進行第2次東海演習的前後,由第三者充當「兩岸和事佬」,調解兩岸緊張關係的說法即浮上檯面,而且跡象顯示,這正逐漸成為可能的發展趨勢。這些跡象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