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09:10
司法院長許宗力對外宣布打造國民法官法庭成果,無異向法務部表示法庭位置「就這麼定案了」。(司法院提供)
《國民法官法》明年1月1日正式上路,法官、檢察官及律師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模擬法庭演練,希望未來能在國民法官法庭完美呈現司法為被害人發掘真相、尋找正義的過程。可是,1名基層檢察官今年初發現司法院將被害人擺放在法庭的位置「不太對」,就為這件事,法務部與司法院擦出火花,更上演王對王戲碼,法務部長蔡清祥急找司法院長許宗力喬位置。
能讓法務部長蔡清祥親自披掛上陣找司法院長許宗力用力喬的事,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尤其,這件事,是喬被害人在法庭上的位置。
司法院為因應《國民法官法》明年(2023)元旦正式上路,委託外界設計機構規畫國民法官法庭空間配置,並在各法院進行修繕。今年(2022)初,台北地檢署的1名檢察官無意得知國民法官法庭設置,竟將被害人配置在檢察官後方第2排。
這名檢察官認為「代誌大條了」,跟同僚反映,一傳十、十傳百,檢察官們議論紛紛,最後連法務部官員也風聞此事,一查之下,也認為茲事體大。法務部立即發函司法院,希望司法院能夠有這方面的說明。然而,畢竟法務部體制是在行政院之下,司法院與行政院平行,小部碰上大院,跟小蝦米遇到大鯨魚沒兩樣;法務部的發函,司法院有收沒有理。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被害人在法庭上的位置應該放哪裡?法庭配置被害人在檢察官後方後第2排,為什麼不妥?劍青檢改發言人、檢察官林達說明,《國民法官法》的理念,就是人民直接參與法庭,核心精神是尊重與參與。尊重法庭內的國民法官及職業法官,還有檢察官、辯護人、被告、被害人、證人、鑑定人、沒收參加人等。
林達強調,所謂「尊重」的最具體表現,就是適當配置席位。就是這些人要坐、要站在法庭的哪裡?這都是要設計、規定的。例如,法庭內的法官是高高在上,檢察官與辯護人各坐在法官席台下的兩旁,受訊問席在法庭中央。
林達指出,檢察官在訴訟中是扮演客觀中立的角色,於殺人案件中可能論告:正當防衛或防衛過當、精神抗辯或監護與否、死刑或量刑輕重,很有可能與告訴人或被害人家屬的主張不完全一致。告訴人、被害人坐在檢察官區域內,且為後排,沒有辦法陳述意見或是法庭顯露表情,會讓國民法官誤認被害人完全依附於公訴檢察官。
另1名檢察官說,檢察官雖然代表公益,但有時候與被害人的立場並不一致。以《國民法官法》專審殺人案件為例,如果檢察官認為被告是傷害致死而非殺人致死,檢方想法可能無法與被害人家屬坐在前後排;再則,媽媽殺死爸爸的社會家庭倫理悲劇,幕後如果有爸爸是壞人的情節,被害人怎肯與起訴媽媽的檢察官在一起?
還有1名資深檢察官說,更極端的是,兩方極惡幫派因為街頭利益發生火拚而有人喪命,如果坐在後面的被害人當庭不滿檢察官對被告的論告,脾氣爆發對檢察官上演全武行,檢察官是防不勝防。
事實上,被害人在現今法庭的位置曾經差一點出現變化。台北地方法院一度要將被害人席位配置在檢察官後方,但是台北地檢署認為尊重被害人,應該有獨立的席位,所以向台北地方法院據理力爭,台北地方法院也因為找不到相關法規規定被害人的席位,更改位置的事才不了了之。
不過,對於國民法官法庭的被害人席位,司法院2020年3月19日公布修正《法庭席位布置規則》,將「被害人及訴訟參與人」在法庭內獨立設置1席(圖一15號),凸顯被害人在法庭上特殊的重要性與獨立性。這次修正規則,司法院有事先徵詢法務部的意見,法務部發現被害人席位有獨立出來,並無其他意見。
被害人在法庭的獨立位置才換了1年餘,司法院去年10月19日又再修正,竟將「被害人」的席位挪移到公訴檢察官席位的後方,變成檢察官後方的第2排(圖二21號),被視為並未尊重犯罪被害人及檢察官。尤有甚之,司法院這次修正,沒有與法務部、律師公會及犯罪被害人團體等單位進行協商。
直到今年初,北檢1名檢察官無意得知國民法官法庭設置,被害人配置也是在檢察官後方第2排,此事才迅速在法界傳開。1月29日,法務部趕緊行文司法院提出異議,希望司法院能尊重被害人。
司法院有沒有聽到法務部的聲音?有無考慮到法務部的意見?顯然沒有!今年3月1日,司法院在新北地方法院舉辦「國民法官法庭空間打造記者會」,由許宗力親自主持,對外宣布正式啟用「國民法官法庭」,法務部由政務次長蔡碧仲代表出席。許宗力致詞時強調,司法院不只是單純設計法庭,而是致力於打造「人民參與」的司法殿堂。
《新新聞》調查,法務部為法庭配置問題向司法院多次溝通未果,許宗力對外宣布打造國民法官法庭成果,無異向法務部表示法庭「就這麼定案了」,這下子,蔡清祥急了,馬上率同相關官員拜會許宗力。蔡清祥提出被害人不宜配置於檢察官後方第2排,許宗力也不好意思當場拒絕,兩人高來高去之後,許宗力答應召開「國民法官法庭席位布置諮詢會議」,由檢辯審及犯罪被害人等各方團體提供意見。
司法院於4月7日舉辦該項諮詢會議,由司法院秘書長林輝煌主持,邀請法務部、律師全聯會、學界及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參加,會議歷時近3小時,各方代表熱烈發言。
針對被害人法庭席位問題,據了解,司法院官員、學者及律師認為配置於檢察官後方第2排是基於尊重被害人;法務部及檢察官代表除表示檢察官與被害人配置一起,可能會讓國民法官誤認檢察官與被害人的立場一致,應該獨立一區才對,不該在檢察官後方。
會議中,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執行長鄭書琴發言指出,被害人包括死者的遺屬,才是整個法庭最痛苦、最想見證司法正義、最想對國民法官說話的人,應該好好面對法官及國民法官才對。鄭書琴堅決地表示,他們被害人不要坐在後排,也不要坐在檢察官同桌,要從21號的位置改坐在23號的獨立席位(請見圖二),並要法庭給予長桌,以示尊重,而非單純的等待區。
據指出,鄭書琴代表被害人的一番言語讓會議出現靜默一會兒,接下來,連學者、律師與檢察官都發言認為應該尊重被害人的意見。雖然如此,但林輝煌當下仍未拍板定案,司法院也對外指出,與會人士提出各種建議,將被害人等席位向前移動至檢察官席旁邊、維持現狀等,司法院將會斟酌各界意見,擬定得以兼顧被害人權益與三方訴訟構造的席位布置方案。
為因應《國民法官法》上路,司法院編列約9700萬元打造國民法官法庭,根據司法院與協助設計的台灣設計研究院說明,設計以白色、木質調為基底,象徵公開透明、溫暖且富有人性,設計時顧慮到使用者的隱私、便利與安全性,希望能使每一位參與審判的國民感到友善、可親,實現國民法官制度多元、同理及包容的精神。是否真得是如此?鄭書琴代表被害人的一番卑微要求,說不定就是試金石!
讓事實說話,讓政治人物不敢說謊話
──《新新聞》需要您的贊助支持
在1987解嚴那一年創立的《新新聞》,秉持「公正」、「真實」、「進步」的信念,我們在紙本媒體時代曾創造了「讓事實說話,讓政治人物不敢說謊話」的口碑,如今我們要在網路媒體時代把這個責任延續下去。
我們要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才能無所偏倚、無所忌憚、發揮專業能力,全心全力檢視公共政策,以監督政府,滿足人民知的權利。
這一切都需要您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們──就是現在,請您與《新新聞》攜手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