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1 09:00
2016年華航罷工,罷工的空服員至執政的民進黨中央黨部前抗議遞交陳情書。(資料照,顏麟宇攝)
發生在2016年的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同樣是工作者以大眾交通運輸為籌碼爭取自己權益,抗議的對象也同樣是政府──根據華航2019年財報的股東結構,交通部所屬的航發會持股占34%、行政院國發基金占9.5%、交通部仍是大股東的中華電信持有4.82%股權、勞退基金也持有1.49%,泛公股占了華航一半以上的股權,而經營高層也都是政治任命。
也因此不管是台鐵還是華航的罷工,本質上都不是我們所熟知那種「勞工團結起來罷工,要求資方不得不獨占利益」的模式,而更接近政策執行下的受害者的抗爭。事實上,在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中,抗議者就選擇了執政黨的中央黨部做為遞交陳情書的其中一站。而華航罷工最後也在勞動部、交通部等公部門介入勞資談判下,才告落幕。
根據華航事後公布的虧損說明,2016年這起罷工期間華航的營業收入估計減少3億元,賠償費用初步估計約2億元,總計約5億元,造成了近5億元的損失,而答應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的要求,初步估計每年將增加支出5.5億元,由於華航公股占一半以上,這些損失一半以上都要由納稅人、而非想像中的肥貓資本家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