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幾年雖然綠電大躍進,但市場上能夠買到的綠電憑證所剩無幾。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2023年歐洲碳關稅即將試行,台灣為了避免出口商品碳足跡過高,準備透過《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對287家排碳大戶課徵「碳費」,作為與歐盟協商的籌碼。這種「抓大放小」策略,無非是希望大型製造業(尤其是電子業)共同約束供應商減碳。然而,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絕大多數綠電憑證被台積電一家「吃電怪獸」買走95%,同樣是「吃電怪獸」的面板業,友達光電目前的內部碳定價只有1099元,遠低於歐盟每噸碳排徵收60至70美元,台灣真能靠碳費頭過身就過?(系列2之2)
2023年歐洲碳關稅(CBAM)即將試行,台灣出口歐盟的電子、鋼鐵、塑化等高碳排商品可能面臨衝擊,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估計,台灣出口到歐盟且受CBAM影響集中在金屬製品,出口額約9.5億美元,自2026年起依據CBAM規範,台廠對歐盟的應付稅額將來到336億元台幣,隨著稅率拉高,根據綠色和平與中研院的報告,到2045年後,台廠每年要付給歐盟的稅額恐超過2600億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