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蛋荒2》缺蛋關鍵因素:大糧倉計畫推動7年、黃小玉自給率仍不到3%

國內生產玉米一年約10萬頓左右,但進口量一年高達400萬頓,國內生產量杯水車薪。(資料照,顏麟宇攝)

國內生產玉米一年約10萬頓左右,但進口量一年高達400萬頓,國內生產量杯水車薪。(資料照,顏麟宇攝)

自從俄烏戰爭導致全球糧價上漲後,各國都開始減討國內的「雜糧自主率」,歐美積極擴展雜糧種植面積,日本更考慮到海外開發農業,然而台灣早在2016年即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農民轉作雜糧,但至今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自給率仍不到3%,原因到底為何呢?

疫情肆虐、俄烏戰爭導致全球「黃小玉」價格飛漲,進而導致飼料,以及肉品、麵包、鮮奶等食品掀起一波漲價潮,如今台灣缺蛋背後其中一項關鍵因素,就是飼料高度仰賴國外進口,成為壓垮蛋農最後一根稻草。但《新新聞》調查,2016年政府推動「大糧倉計畫」鼓勵農民轉作雜糧,接著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但執行7年下來,黃小玉自給率仍不到3%,讓台灣餐桌上危機恐怕不斷上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

唐筱恬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2 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