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的醫療科技評估(HTA)以及藥物共同擬定會議仍採取效益主義的策略,病友團體難深入到共擬會當中表達第一線聲音與建議。(圖/pexels)
罕見疾病基金會長期關注罕病健保政策推行,長年協助罕病病友發聲、進行政策溝通、乃至提出具體建言。近期,罕見疾病基金會針對罕病藥物、新創治療等,公開提出《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建言書》,其中針對病人如何實質參與醫療科技評估程序,並給予具體建議。(閱讀更多《罕病專題1》、《罕病專題2》、《罕病專題4》、《圓桌會議》 )
縱觀國際,英國《經濟學人》2022年發表「國家罕見疾病藥物給付、醫療照護調查報告,罕見疾病藥品的效益評估、療效評估階段應更重視病友的意見」;然而,台灣目前的醫療科技評估(HTA)以及藥物共同擬定會議,仍圍繞預算、付費者代表、醫療單位與政府的立場,導致病友證據未受重視,罕病藥品特殊性遭到忽略。對此,台灣龐貝氏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表示,社會保險的價值應該是更人道、更重視弱勢,實際上病友團體都只能走到「會前會」,而難深入到共擬會討論中,充分表達病友證據,希望未來病友的聲音可以更被廣為採納、聆聽。
罕見疾病基金會統整健保新藥決策常有的幾項問題,包括:新藥審核時間過長、給付條件過分限縮,僅以預算評估為導向,以及病友耗費心力搜集的資料病未被採納,罕見疾病基金會希望能在「決策程序」有所調整;並能彰顯「新藥價值」及擴大「病人參與」,而其中的「病人參與」更是基金會與病友團體認為急需改善、被重視的面向,讓病友參與審議、廣納病友證據、以及讓病人及民眾理解政府的決策與理由依據,誠然的公開透明。
對此,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主任蒲若芳表示,「病人證據」、「病人參與」會是在審議藥品過程中滿足病友特殊性、讓藥品加速給付、或讓效益不足藥品退場的重要關鍵,蒲若芳指出,放眼全球,各國的HTA組織正努力提倡、實踐「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科技評估及審議程序,這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按著病人的訴求,而是重視病友的意見、經驗、過程及參與,蒲若芳表示,考量到罕病的獨特性,建議未有任何病友團體的病類,官方應主動邀請病友表達意見。
為改善罕病藥品醫療科技評估時「病友參與」的狀況,罕見疾病基金會於《建言書》中提出「罕病次委員會」的方式;「罕病次委員會」意為用於取代共擬會之前的專家會議,目的在避免專家將罕病藥品當作一般藥品審查,流於審議一般藥品的行政流程以及評估面向,並重視「病友證據」、病人用藥登錄資料庫欄位分析方法與建議,除了現有評估指標,進一步納入罕病對心裡、家庭、社會層面等影響。
另外,說起罕病病友的命究竟是否被重視,台灣龐貝氏症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表示,病友團體蒐集好病友證據後,按健保署設置的「病友意見分享平台」時限、欄位要求上傳病友意見,卻會遭到健保署、專家諮詢委員會或共擬會質疑非期待中的資料、或是非量化分析的證據,鄧慧娟表示,「那是我兒子的生活、他整個人的人生,不該只是一堆數據」說起重視病友的人道精神,鄧慧娟沮喪搖頭。
罕見疾病基金會與病友團體備妥的病人證據仍遭質疑,龐貝協會日前所能參與的醫療科技評估,充其量是共擬會的「會前會」,病人證據重要性不僅限於通過新藥,讓療效低落的藥物退場,同樣需要病人參與、病人的證據。
以罕病龐貝氏症為例,2005年以前所有的龐貝氏症患者只能接受支持療法,無藥可救,但通過第一代的龐貝氏症罕藥後,對於嬰兒型的患者療效顯著,不再依靠呼吸器並與正常孩子一樣上學,隨著孩子成長,第一代藥品對於青少年或成年病友的療效較為不足,藥廠針對同一種藥改良後推出第二代,也耗費一年多的時間終於才讓病友使用到,對此,鄧慧娟表示,希望未來HTA評估希望能更「以病人為中心」的角度去思考,「我們是人,不是數據」鄧慧娟溫柔的語氣,透露沈重的無奈。
最後,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罕病的病人要求的是公平正義,「病人不能夠參與、病人證據不被重視,那台灣的醫療究竟要走向哪?」陳莉茵指出成本不會是藥價而已,還有病友的家庭、病友可以創造的社會價值,陳莉茵呼籲醫療科技評估、共擬會應重視病友參與,讓社會保險的人道精神被落實。
■ 病友證據:意指針對疾病的說明,以及病友針對疾病所帶來的生活、社會、工作、家庭影響進行說明,以及藥物可帶來改善的重點說明。(執行長蒲若芳解釋)
■ 龐貝氏症:罕見疾病龐貝氏症患者與生俱來缺乏一種酵素,此酵素為酸性 a - 葡萄糖 ( acid alpha-glucosidase, GAA ) ,缺乏此酵素,龐貝氏症患者無法分解多餘的肝醣,而堆積的肝醣會逐漸傷害肌肉功能,造成大部分的病患會出現漸進性的肌肉無力及呼吸困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請
喝杯咖啡,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