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7 10:30
王健壯在《新新聞》第4期加入,先擔任副社長,之後接任總編輯。(陳愷巨攝)
我們是一群對新聞媒體事業滿懷狂熱,對國家社會深切關愛的新聞專業人員,感於整個政治社會正步入一個蛻變發展的新階段,而民主的土壤仍待灌溉,社會的脈動亟需呼應,理性的空間尤須開創,媒體的功能更應充實,遂義無反顧地放棄原先的工作,堅定地結合在一起,創辦這份獨立自主的新聞周刊,希望能為自由報業做先鋒,為民主社會奠基石。──摘自《新新聞》發刊詞〈自由報業宣言〉
那是一個劇變的年代,那是台灣轉型的關鍵。籠罩台灣近四十年的戒嚴體制,因為社會的富裕、成長,正受到越見強大的衝撞,威權政權內外挑戰交迫。
那是一個沸騰的年代。
國內各種社會矛盾併發,國外則有一九八五年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衝擊東亞──台幣因此一路狂升,再難抵拒歐美商品扣關國內市場。
而國民黨內部,本土資本家要求更多政治權力,於是有了蔡辰洲等本土立委組成的「十三兄弟」。八四年江南案的發生,說明了情治特務體制逐漸失控。國會內老朽的萬年民意代表已無力再捍衛黨國法統。台灣第一個反對黨民進黨也在八六年九月成立了。
那是一個焦躁的時代。
人民感受到台灣正在劇烈地改變,但沒有足夠的訊息知道到底怎麼變?往何處走?自己的命運前途將如何?報禁依然摀住了人民的耳目,而十多年來做為民眾獲取「另類」消息管道的黨外雜誌,局限於採訪條件限制與鮮明政治立場,也逐漸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
人民需要新的媒體。在這個時候,《新新聞》雜誌創刊了。八七年三月十二日,這個標榜「自由報業第一聲」的獨立新聞雜誌,帶給台灣民眾嶄新的視野。
《新新聞》周刊四位創辦人,王杏慶(南方朔)、江春男(司馬文武)、周天瑞與胡鴻仁都是資深政治記者。當時陳映真主持的《人間》雜誌稱他們為「四君子辦報」。
七○年代中期,周天瑞在《中國時報》擔任採訪主任時,銳意求變。王杏慶、江春男、王健壯(他於創刊後不久也加入《新新聞》,並成為《新新聞》在任最久的總編輯)、胡鴻仁也陸續加入《中國時報》。
他們都曾於舊新聞體制內衝撞受挫,又不甘新聞自由受到箝制。周天瑞因為擔任《美洲中國時報》總編輯時,報導中國隊在洛杉磯奧運的表現、批評美國總統雷根以及報導江南被刺,引發國民黨內保守派撻伐而下台,一度在紐約開計程車維生。江春男與王杏慶則先後投入黨外雜誌。胡鴻仁則是因報導民進黨組黨新聞篇幅過大而從採訪主任下台。
草創至今三十四年,《新新聞》見證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忠實地記錄每個歷史關鍵時刻,並提出尖銳而深刻的觀察批判,《新新聞》與台灣人民共同在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