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之島-反詐篇》刷臉提款、實名簡訊,其他國家的反詐高招,為什麼台灣學不來?

多國政府祭出「重招」從源頭打詐,台灣下一步該怎麼做?(柯承惠攝)

多國政府祭出「重招」從源頭打詐,台灣下一步該怎麼做?(柯承惠攝)

全球數位電信詐騙猖獗,多國政府祭出「重招」從源頭打詐。新加坡推出「簡訊發送者身份登記系統」,讓民眾一眼就能辨識簡訊真偽;澳門政府則在自動提款機(ATM)設置人臉辨識系統,反制洗錢與詐騙行為。反觀講究人權、法治、個人隱私的台灣,亂世無法用重典,反詐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新新聞》特別製作《詐騙之島》專題,深入探討台灣詐騙案層出不窮的成因、影響和解決之道。

台灣詐騙行為橫生,讓國人深惡痛絕,事實上在網路、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下,數位詐騙在全球都相當嚴重。根據全球反詐騙聯盟(GASA)去年公布的《2022年全球詐騙狀況報告》,全球詐騙案件較去(2022)年增長10.2%,總財損高達550億美元;且隨著生成式AI(如ChatGPT、DeepFake等)快速發展,已在各地出現惡意使用的災情。

打詐國家隊上路,學者:各部會仍是多頭馬車

行政院去年7月15日訂頒「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今年5月4日通過「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成立跨部會、院級的「打詐專案辦公室」強化打詐速度和效率,並針對四大打詐策略「堵詐、阻詐、懲詐、識詐」訂出KPI。專研反詐騙5年的刑事局偵查員張佳勳認為,打詐1.0版主要在整合部會、1.5版則是強化,許多反詐防治措施現在才推出,「是否能有效降低詐騙數量,還要一段時間觀察」。

20230608-專訪刑事局偵查員張佳勳談科技預防詐騙。(柯承惠攝)
刑事局偵查員張佳勳多年專研反詐騙。(柯承惠攝)

「這些東西本來就在做了!」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頎批評,國家隊去年就成立,希望打擊詐騙可以統一事權,結果1.5版看起來仍然是多頭馬車,各部會各做各的,金管會漸漸要將虛擬貨幣納管,但幣商、網路平台等仍然無主管機關,政府還是必須拿出決心才有辦法減少詐欺案。

澳門推ATM臉部辨識防詐,台灣施行不易

無論警方多麼加強查緝,詐騙集團隱身於網路背後,手法推陳出新,已讓人防不勝防,各國除嚴刑峻罰之外,主要改從「源頭控管」下手。例如澳門2017年為解決車手取款現象,就在金融自動提款機(ATM)引入「臉部辨識核實技術」,特別是設於娛樂場所內及周邊的ATM,加強辨識領款人身份,車手無法以「假帳戶」取款,大幅降低詐騙案發生。

「如果在台灣能實施的話,車手領款狀況就會大幅減少!」一名對詐欺型態有研究的台北警察隊長說,詐騙集團現在為了隱身幕後,會向民眾購買人頭帳戶,或以高薪打工、家庭代工等名義搜集民眾人頭帳戶,讓被害人把錢匯款給這些人的戶頭,再由車手到ATM領款,如果台灣也推行人臉辨識系統提款的話,至少假帳戶、車手取款現象可大幅減少。

「詐騙專題」-ATM提款機提款轉帳。(柯承惠攝)
詐騙集團隱身幕後,搜集人頭帳戶供詐騙使用,再由車手到ATM領款。(柯承惠攝)

警政署今年與中信金控推出智能防詐ATM,同步偵測詐騙帳戶被提領時,立即通知線上員警到場盤查,擴大攔阻民眾被害。張佳勳說,刑事局曾建議金管會是否能在ATM設置指紋、人臉辨識等,但金管會都認為無法執行,目前刑事局跟台北富邦銀行合作建置「鷹眼模型」AI偵測專利技術,也成功說服12家銀行參加「鷹眼識詐聯盟」,能有效識別與偵測可疑帳戶,並立即關帳,如此能降低被害人受騙機率。

但警界人士認為,台灣光是推行數位身分證就引發資安、人權等疑慮,要在ATM引入「臉部辨識核實技術」實在太困難,而且現在「民眾都用網路銀行、line pay匯款,誰會去ATM提錢?」實際上背後的「大魚(主謀)」還是抓不到,不能只靠ATM來防詐。

張佳勳說明,「鷹眼模型」AI偵測專利技術應用於全台分行、ATM及網路銀行、行動銀行等多種通路,能有效識別與偵測可疑帳戶,並適時警告客戶。另外刑事局也發現,詐騙集團大量利用網銀「約定帳戶」轉帳匯款,成為詐騙集團溫床,經溝通,金管會也推出「次二日」轉帳新規定,以此增加詐騙集團金流難度。

「詐騙專題」配圖-ATM、提款機。(柯承惠攝)
警政署今年與中信金控推出智能防詐ATM,擴大攔阻民眾被害。示意圖。(柯承惠攝)

新加坡簡訊發送實名制,英國擬禁金融電話銷售

數位詐騙一大部分是透過手機簡訊、電話行銷等來執行,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簡稱資媒局)今年3月對此推出「簡訊發送者身分登記系統」(SMS Sender ID Registry),發送者都須出示真實身份,從上游過濾掉冒名的詐騙簡訊。另外,英國也考慮禁止銷售金融產品的推銷電話,電話若提到要行銷金融商品即知是詐騙。

「新加坡簡訊實名制,我們也很想引進,可從源頭降低詐騙案件。」張佳勳指出,不過台灣電信產業較為複雜,台灣五大電信事業目前積極反詐,但大部分企業、公司行號都是利用較便宜的「第二類電信」發送多封簡訊,詐騙集團也是,但第二類電信沒有監管單位,很難全面推動簡訊實名制。

「詐騙專題」配圖-民眾使用手機。(柯承惠攝)
台灣五大電信事業雖積極反詐,但第二類電信沒有監管單位,很難全面推動簡訊實名制。(柯承惠攝)

台灣網路平台「無法可管」,詐騙如疫情蔓延

詐騙集團手法日新月異,現多已轉到網路平台、交友軟體、網路銀行,內政部長林右昌今年陸續拜會Meta、Line通訊軟體公司等,盼建立「紅色通道」因應打擊詐騙。張佳勳說,「過去警察單位打擊詐騙,一遇到外商就碰壁」,但現在Line、臉書等知名大廠,漸漸開始配合刑事局,經通報後會幫忙下架帳號、不實廣告等,但Telegram、社交軟體等因無主管機關,政府仍然管不到,將成為後續打詐的難題之一。

標榜高隱私加密的通訊軟體Telegram、不知名的交友軟體等,目前是詐騙集團下手對象。一名刑事局警官一邊滑手機一邊搖頭說,詐騙集團在Telegram徵車手還販毒,但Telegram總部在俄羅斯,警方要如何調查帳戶持有人是誰?完全無從查起,「只能用釣魚的方式,問對方可否加line或將對方約出來,不過也只能抓到小咖、車手等」,首謀仍躲在網路背後。

詐騙在網路蓬勃發展下如疫情般蔓延,檢警打擊詐欺、法院重判詐欺犯,再多的嚴刑峻罰也已經是事後「止血」補救,愈來愈多國家改從「源頭」下手。反觀台灣虛擬貨幣、幣商交易、網路平台、通訊軟體等,仍然是三不管地帶,若政府不盡快將這些詐騙溫床納管,打詐國家隊再怎麼升級、提高預算,恐怕都是枉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

唐筱恬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6 系列報導